旦则退去,此血虚也。六味地黄汤加龟板、当归、白芍,敛纳阴气。
  伤寒无汗,服表药而汗出,其热不退,又复下之,热仍不退,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此为虚热,不可误用寒凉,即当和其胃气,裨阳气收敛,其热自退。四君子汤加炮姜。
  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肌,骨蒸盗汗,泄泻无恒,肚大脚小。多起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饥食饱,脾气受伤。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
  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由气血壅实,五脏生热。郁蒸于内,则睡卧不安,精神恍惚;蒸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燥急喘粗,甚则搐搦。以导赤散煎汤送泻青丸,大小便秘者,集成沆瀣丹。
  烦热者,躁扰不安,五心烦躁,四肢温壮,小便赤涩。此心经有热,宜导赤散加麦冬、栀仁。
  积热者,面赤口疮,大小便黄赤。此表里俱实。或因内伤酒面,煎炒炙 ,或误投峻补之药;或外因浓棉炉火,温暖过度,皆能生热。此人事所致,宜沆瀣丹清解之。
  虚热者,或汗下太过,津液枯焦,或大病之后,元气受伤,皆能生热。其证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虚汗自出,神慢气怯,四肢软弱,手足厥冷。此气虚发厥,血虚发热,大虚证也。四君子汤加炮姜,甚则加附子,热退以平剂调之。
  客热者,乍有乍无。邪热干心,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而后身热,恍惚多恐,闻声则惕。此正气虚而热邪胜,故邪正交争,发热无定,乍进乍退,如客之往来莫测也。导赤散先彻其邪,后以团参散护其正气。
  血热者,每日已午时发热,过夜则凉。此心经血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散。
  
  
  卷三 发热证治入方
  
  柴葛桂枝汤
  治小儿伤风,自汗发热。
  嫩桂枝(一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 北柴胡(一钱) 粉干葛(一钱) 炙甘草(八分)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五枚)净水浓煎,热服。
  
  惺惺散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集成沆瀣丹
  方见卷二胎疾门。
  
  五苓散
  方见卷二伤暑门。
  
  理中汤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人参白虎汤
  方见卷二伤暑门。
  
  调元生脉散
  治夏月伤热发热,以此扶其元气。
  官拣参(六分) 炙黄 (一钱五分) 杭麦冬(一钱) 北五味(五分) 炙甘草(五分)老生姜三片,大红枣三枚,水煎,温服。
  
  四君子汤
  方见卷三疟疾门。
  
  导赤散
  方见卷四啼哭门。
  
  六味地黄汤
  方见卷一胎疾门。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
  
  泻青丸
  方见卷四啼哭门。
  
  团参散
  方见卷二非搐门。
  
  四顺清凉散
  方见卷四腹痛门。
  
  
  卷三 发热证治神奇外治法
  
  疏表法
  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食饮,时疫痘疹,并宜用之。以葱一握,捣烂取汁,少加麻油在内和匀,指蘸葱油,摩运儿之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每处摩擦十数下,运完,以浓衣裹之,蒙其头,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经络,使邪气外出,不致久羁荣卫,而又不伤正气,诚良法也。
  
  清里法
  小儿发热至二三日,邪已入里,或乳食停滞,内成郁热。其候五心烦热,睡卧不宁,口渴多啼,胸满气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此为内热。以鸡蛋一枚,去黄取清,以碗盛之,入麻油约与蛋清等,再加雄黄细末一钱,搅极匀;复以妇女乱发一团,蘸染蛋清,于小儿胃口拍之,寒天以火烘暖,不可冷用,自胸口拍至脐轮止,须拍半时之久,仍以头发敷于胸口,以布扎之,一炷香久取下不用。一切诸热皆能退去。盖蛋清能滋阴退热,麻油、雄黄拔毒凉肌故也。此身有热者用之,倘身无热,惟啼哭焦烦,神志不安者,不必蛋清,专以麻油、雄黄、乱发拍之,仍敷胸口,实时安卧。此法多救危险之证,功难殚述。
  
  解烦法
  凡小儿实热之证,及麻疹毒盛热极,其候面赤口渴,五心烦热,啼哭焦扰,身热如火,上气喘急,扬手掷足。一时药不能及,用水HT 一两,以鸡蛋清调匀,略稀,涂儿胃口及两手掌心;复以酿酒小曲十数枚,研烂,热酒和作二饼,贴两足心,布扎之。少顷,其热散于四肢,心内清凉,不复啼扰。
  
  开闭法
  凡小儿风痰闭塞,昏沉不醒,药不能入,甚至用艾火灸之,亦不知痛者,盖因痰塞其脾之大络,截其阴阳升降之隧道也。原非死证,用生菖蒲、生艾叶、生姜、生葱各一握,共入石臼内捣如泥,以麻油、好醋同前四味炒热,布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