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其医作疟治。不效。又作潮热治。亦不效。予曰。此胃虚有宿
。谓疟疾则寒热有发有止。谓潮热则发有时。如水之潮过即退。次日根据时复发。此儿身常温
热。至申酉时则甚。故知是宿食发热也。彼曰。有所据乎。曰。出仲景伤寒正理论阳明病证
云。潮热者。实也。宜下之。以三化丸下之愈。
一儿惊风后热不退。群医有议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叶汤者。有欲用凉惊丸者。予曰。
惊之后。脾胃已虚。宜温补之。三药寒凉。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汤用炒干姜。一剂热除。
已未冬十月。本府三守张公子。于初三日发热。初五日热益甚。目上直视。口多妄言。众医
作风治。无效。时代巡在府。所属州县官各举其医。皆莫治。吾县大尹云阁朱公以全荐。张
公亟召之。全往。此二十七日也。诊其外证。禀曰。公子病势将退。但肺热未除耳。公曰。
何如。全曰。三关黄润。两目精明。此病当愈。惟正面载阳。喘气上息。此肺虚热也。公喜
曰。予正忧其气喘。汝谓无妨。当用何药。全曰。小阿胶散。众医嗾而阻之。公不听。竟服
一剂。其夕喘止热退。始求微食。二十八日早。公谓众医曰。汝等作风治误矣。昨听汝等之
言。则无此效。早请汝来。此儿不受苦也。众惭而退。二十九日。赐金驰驿而归。



<目录>卷之三

<篇名>脾经主病

属性:脾主困。实则日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实则泻黄散三黄丸泻之。虚则益黄散异功散小建中汤调元汤肥儿丸补之。
\x泻黄散\x 治脾热弄舌。
藿香叶(七钱) 山栀仁(二两) 石膏(五钱) 防风(四两) 上锉。蜜酒炒微香。碾为末
。水煎温服。
\x益黄散\x 治脾胃虚冷。
陈皮(一两) 青皮 诃子 炙甘草 丁香(各二钱) 上为末。水煎服。量大小加减。
治脾胃寒湿太甚。神品之药也。以补脾胃之虚误矣。病非呕吐泻痢清白。不可服也。
东垣
云。丁香辛热助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肝。丁香大泻肺与大肠。脾胃实当泻子。今脾
胃虚。更泻子而助火。重虚其土。杀人无疑。故以异攻散代之。
\x钱氏异功散\x 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食。及脾胃虚冷痛。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甘草(炙) 陈皮(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半至二钱。水煎服
。即四君子加陈皮。
\x调元汤\x 补脾胃。扶元气之圣方。益脾土。泻火邪。补元气之要药。
黄 (蜜炙) 人参(各等分) 炙甘草(减半) 上水煎。不拘时服。
\x小建中汤\x 治脾胃中气虚损。加黄 名黄 建中汤。
白芍药(酒炒) 炙甘草(各等分) 肉桂(减半) 上锉末。水煎成剂。去渣滓入白饧一匙
。再煎一沸温服。
\x肥儿丸\x 小儿脾胃素弱。食少而瘦。或气强壮。偶因伤食。或因大病后瘦。此家传秘方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山药(蒸) 莲肉 当归(酒洗各五钱) 陈皮(二钱) 青皮 木香

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二十五丸。三十五丸。四十五丸。至五十丸。米饮送下。



<目录>卷之三

<篇名>脾经兼证

属性: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之本病也。昏睡身热。宜胃苓丸琥珀抱龙丸主之。吐泻
有冷有热。冷者不渴。理中丸主之。热者渴饮冷水。五苓散合天水散主之。
兼见肝证。初伤风吐泻。恶风发热。烦急顿闷。此宜发散。惺惺散主之。如先吐泻。后
变慢惊风者不治。
\x五苓散\x 能分阴阳。止吐泻。利小便。定惊悸。
猪苓 泽泻 白术 赤茯苓(各等分) 桂(减半) 上锉或为末。水煎。加朱砂名朱砂五
苓散。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天水散一名六一散。除热止渴。化涎痰。利小便。
滑石(飞过六两) 甘草炙(一两) 上末碾匀。水调服。
\x惺惺散\x 治伤寒时气风热。痰涎咳嗽。
四君子加桔梗 细辛 栝蒌根 防风(各等分) 上为末。小者每服一钱。大者二钱。入
薄荷叶五片。水煎至七分。温服。锉亦可。
兼见心证。发热昏睡。梦中惊悸。宜东垣安神丸主之。渴饮水。辰砂五苓散。
兼见肺证。发热昏睡。气促而喘者。宜葶苈丸主之。
\x葶苈丸\x 治伤食冲脾。伤风喘嗽。痰涎喘促者。
甜葶苈(去皮隔纸炒) 黑牵牛(炒取头末) 防己 杏仁(去皮尖研为膏各等分) 上研和
匀。
弱加减。予今家传去黑牵牛加萝卜子真苏子炒入尤妙。
兼见肾证。羸瘦痿弱。嗜卧不能起者。宜脾肾兼补。补肾宜地黄丸。补脾宜养脾丸。如
泻久便脓血者死。
\x补肾丸\x 此家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