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曷为讬始焉尔?据纳币不讬始。《春秋》之始也。《春秋》正夫妇之始也。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和,君臣和则天下治,故夫妇者,人道之始,王教之端。内逆女常书,外逆女但疾始不常书者,明当先自详正,躬自厚而薄责於人,故略外也。
  ○治,直吏反。
  [疏]注“夫妇正”至“之端”。
  ○解云:《昏义》郑注云“言子受气性纯则孝,孝则忠”是也。
  ○注“内逆女常书”者。即桓三年公子翚、宣元年公子遂、成十四年叔孙侨如之属是也。

  女曷为或称女,或称妇,或称夫人?女在其国称女,未离父母之辞,“纪履緰来逆女”是也。
  ○未离,力智反,下同。在途称妇,在途见夫服从之辞,“公子结媵陈人之妇”是也。
  [疏]“女曷为或称女”者,即此经是也。或称妇者,庄十九年“陈人之妇”是也。
  ○注“在涂见”至“之辞”。
  ○解云:案僖二十五年,宣元年传皆云“其称妇者何?有姑之辞也”者,兼二义故也,何者?在涂称妇者,服从夫辞;其至国犹称妇者,对姑生称也。

  入国称夫人。入国则尊,尊有臣子之辞,夫人姜氏入是也。纪无大夫,书纪履緰者,重婚礼也。月者,不亲迎例月,重录之。亲迎例时。
  [疏]注“入国”至“入是也”。
  ○解云:在庄二十四年秋是也。
  ○注“月者”至“例时”。
  ○解云:不亲迎例月者,即此文及桓三年秋七月公子翚、宣元年正月公子遂之属是也。其亲迎时者,即庄二十四年“夏,公如齐逆女”;庄二十七年冬,“莒庆来逆叔姬”之属是也。有不如此者,别见义,即文四年“夏,逆妇姜”,成十四年“秋,叔孙侨如”之属是也。当文自有解,不能逆说也。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伯姬者何?内女也。以无所系也。不称公子者,妇人外成,不得独系父母。
  [疏]“伯姬者何”。
  ○解云:欲言内女,於纪言归;欲言外女,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注“不称公”至“父母”。解云:正以庄元年传云“群公子之舍,则巳卑矣”明有得称公子之道,故注者决之。
  ○

  其言归何?据去父母国也。妇人谓嫁曰归。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明有二归之道。书者,父母恩录之也。礼,男之将取,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女之将嫁,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内女归例月,恩录之。
  ○取,七住反。
  ○
  [疏]注“妇人生”至“为家”。
  ○解云:谓始生时。
  ○注“明有二归之道”也。
  ○解云:即此“伯姬归于纪”,宣十六年“秋,郯伯姬来归”之属是也。
  ○注“礼男之”至“女将嫁”。
  ○解云:皆出《礼记?曾子问》。
  ○注“内女归”至“录之”。
  ○解云:即此文冬十月、隐七年三月“叔姬归于纪”,成九年“二月,伯姬归于宋”之属是也。

  纪子伯、莒子盟于密。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言无闻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时远害,又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毌生等,乃始记於竹帛,故有所失也。
  ○“纪子伯,《左氏》作“子帛”。远,于万反。燔,扶元反。毋,音无。
  [疏]“纪子伯者何”。
  ○解云:欲言纪君,经不称侯;欲言大夫,复叙人君之上,故执不知问。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夫人子氏者何?隐公之母也。以不书葬。
  [疏]“夫人子氏者何”。
  ○解云:欲言鲁之夫人,终无葬处,弟子未识,故执不知问。
  ○注“以不书葬”。
  ○解云:今隐公欲表巳让,故宜屈卑。其母不成夫人之礼,是以见其不书葬,知其是隐公母也。

  何以不书葬?据姒氏书葬。
  ○姒,音似。
  [疏]注“据姒氏书葬”。
  ○解云:即定十五年九月,“辛巳,葬定姒”是也。彼定姒之子哀公者,未逾年之君也,其母亦得书葬。今隐公虽欲让桓,不作成君,应比未逾年之君。今其母不书葬,故据而难之。

  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据已去即位。
  ○去,起吕反。子将不终为君,故母亦不终为夫人也。时隐公卑屈其母,不以夫人礼葬之,以妾礼葬之,以卑下桓母,无终为君之心,得事之宜,故善而不书葬,所以起其意而成其贤。子者,姓也。夫人以姓配号。义与仲子同。书薨者,为隐公恩录痛之也。日者,恩录之,公夫人皆同例也。
  ○下,遐嫁反。
  [疏]注“子者”至“子同”。
  ○解云:上文仲子之下而注云“仲字子姓,妇人以姓配字,不忘本,因示不適同姓”。今此称姓者,亦是示不適同姓之义,故云义与仲子同。其不称字之义乃自异,故注云“以姓配号”,号即夫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