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无说,无说怿也。
  ○无说,音悦,注同。怿,音亦。
  [疏]“古者”至“天子也”。
  ○解云:从康王已下历宣王之世,而言无明天子者,盖以宣王之德,驳而不纯故也。
  ○“号辞”至“相接”。
  ○解云:正以号辞必称先君之故,是以齐、纪不得并立于天下。古若有明天子,则须去其不直,是以上文云“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也。

  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有明天子,则襄公得为若行乎?若,如也。犹曰得为如此行乎?
  ○将去,起吕反,下及注同。若行,下孟反,注同。
  [疏]“故将”至“纪也”。
  ○解云:若不去纪,则有纪侯故也。
  ○“襄公”至“行乎”。
  ○解云:行读如有子行之之行。

  曰:不得也。不得,则襄公曷为为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有而无益於治曰无,犹《易》曰“阒其无人”。
  ○治,直吏反。阒,苦鵙反。
  [疏]注“犹易”至“无人”。
  ○解云:《丰卦》上六爻辞也。缘恩疾者可也。疾,痛也。贤襄公为讳者,以复雠之义,除灭人之恶。言大去者,为襄公明义,但当迁徙去之,不当取而有,明乱义也。不为文实者,方讳,不得贬。

  [疏]“缘恩疾者可也”。
  ○解云:时无明王贤伯以诛无道,缘其有恩痛於先祖者,可以许其复雠矣,故曰缘恩疾者可也。
  ○注“贤襄”至“之恶”。
  ○解云:擅灭同姓,合书而绝之。今不书者,以复雠除罪故也。
  ○注“不当”至“义也”。解云:谓但当推逐而已,不当取而有之,明其乱正义矣。然则襄公乱义而不恶者,王已复雠除之。
  ○注“不为”至“得贬”。
  ○解云:凡为文实者,皆初以常事为罪而贬之,然后计功除过,是以僖元年经云“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传云“曷为先言次后言救?君也。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者,是文实之义耳。今此若作文实,经宜言齐师灭纪,或言齐人灭纪,传曰孰灭之?襄公灭之。曷为不言襄公灭之?不与诸侯擅灭,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擅灭。诸侯之义不得擅灭,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缘恩疾者可。若其如此,即经不免贬恶襄公。若贬恶襄公,则不名为之讳,是以不得作文实之义矣。而后桓公得作文实者,桓公非灭人,其罪恶轻也。

  六月,乙丑,齐侯葬纪伯姬。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据鄫季姬也。
  [疏]注“据鄫季姬也”。
  ○解云:即僖公十六年“鄫季姬卒”,卒无葬文是。

  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葬於齐尔。徒者,无臣子辞也。国灭无臣子,徒为齐侯所葬,故痛而书之,明鲁宜当闵伤临之。卒不日葬日者,鲁本宜葬之,故移恩录文於葬。
  [疏]注“徒者”至“临之”。
  ○解云:正以徒诂为空。
  ○注“卒不”至“於葬”。
  ○解云:卒不日者,即上经书“三月,纪伯姬卒”是也。《春秋》之义,内女卒例日,而纪伯姬卒不日,故如此解。其隐三年传云“不及时而日者,渴葬也。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者,自施於诸侯,非夫人之例,故此文虽不及五月,不得以渴隐解之。

  此复雠也,曷为葬之?据恩怨不两行。灭其可灭,葬其可葬。此其为可葬奈何?复雠者,非将杀之,逐之也。以为虽遇纪侯之殡,亦将葬之也。以为者,设事辞而言之。以大敛而徙棺曰殡。夏后氏殡於阼阶之上,若存;殷人殡於两楹之间,宾主夹之;周人殡於西阶之上,宾之也。称齐侯者,善葬伯姬,得其宜也。
  ○敛,力验反。夹,古洽反。
  [疏]注“夏后”至“宾之也”。解云:《檀弓上》篇文。

  秋,七月。
  冬,公及齐人狩于郜。公曷为与微者狩?据与高傒盟讳,此竞逐耻同。
  [疏]注“据与高傒盟讳”。
  ○解云:即庄二十二年秋,“及齐高傒盟于防”,
  ○传云“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是也。
  ○注“此竞逐耻同”。
  ○解云:谓与微者竞逐禽兽,与大夫盟不异矣。

  齐侯也。以不没公,知为齐侯也。
  [疏]注“以不”至“侯也”。
  ○解云:正以大夫盟即没公,此不没公者,齐侯故也。

  齐侯则其称人何?讳与雠狩也。礼,父母之雠不同戴天,兄弟之雠不同国,九族之雠不同乡党,朋友之雠不同巿朝。称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