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太玄之炁也,貴使鼻息玄炁凝定也。
  三老素罕張。
  三素老君名罕張,上卷二章云:三素生泥丸,老君罕張上,同義,《黃庭經》云:三老同坐各有朋,亦與朝廷三老同義。
  左把五符籍,
  言三素老君,左則執五靈五老符圖版籍神咒誥命,叱叱不祥而開黃道,上真遊宴並神仙得道者,皆以五老啟塗。
  右携萬神宗。
  兌,悅也,順乎天而應乎人,先民犯難,民忘其勞死,此人極之道,人之得道,左提右挈,萬神並歸掌握之中,一任驅役。
  同登龍琳闕,
  《易》曰: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也。《大洞經》至此謂之六度圓成,相與兆同登龍鳳琳琅之宮闕,謂之選仙舉進士。
  稽首玉清房。
  上元泥丸宮,修行至此,金丹已成,當脫胎換鼎,神化自然,稽首而朝謁王清● 元始於洞房之中,請受仙職充仙官等。
  上證聖中尊,
  證品大洞天一帝尊,聖中最貴極品地位,永無淪墜矣,此三境至尊之前金闕侍臣之位,難同三界有漏之因所可擬。
  符化玄炁王。
  艮,止也,止於至善極盡之地。傳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人能修習至此,抖擻迨盡,歸之○無極。符者,陰符也,以陽火銖化陰符為玄炁,位證玉清,初以精炁毓神,遂成嬰兒,又以嬰兒鍊成陽符,又以符化為玄炁,此所謂昇入無形,與道合真也。釋氏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不可以具足色身見如來。又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我也,若以聲色隱障,則不能自見本來真佛,大率此經以知命見性為了當,在人堅守。
  右件玉章天篆六十字,出於彌羅天,下統第九壘昌德君。
  《玄契》曰:至此道備,位登聖尊,形化為雲符,符散為玄炁,炁聚為真形,炁藏為真炁,觀之則為玉符,聽之則為玉音,不可思議,功德洪深,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玄玄至道宗,《大洞仙經》,至此大通。
  結經
  玉宸道君言:我師元始天王授我此《大洞仙經》,其旨玄奧。
  靈寶天尊說,我師元始天王授我此《大洞仙經》,其旨玄奧,靈寶尤言玄奧,人豈易知,若非內外雙修,凝静自然,洞觀無礙,則何以探賾索隱,鈎深致遠,此經乃天真隱諱,與人神同。
  修真妙門:
  修道之妙行觀門,先自持戒而後習定,戒定既立,則習炁以收神明,息炁凝聚則神明自來,神明來,則慧光發生,以為了當。
  初定通息,
  《圓覺經》云:無礙清净慧,皆以禪定生,人若不靜定,安能慧光發照。又《法華經》云;在於閑處收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又曰:定水澄清,心珠自現。古人云:探珠宜静浪,動水取應難,故曰禪定。儒曰静而後能定,蓋心静方定而後能慮。此三氏理歸一,胎息法,少飲食,不言語,心中默數,注在鼻觀。
  太和一千,
  心若一念纔動,則不謂之太和,不和反生他證,直要一念不動,方謂之和,仍數其炁,至一千數足為一通,一千通為圓滿大和。
  中觀變真,
  自己於內觀中能變化我真昇天入地,往來無窮也,觀中觀者內觀也,功行既滿,乃能內顧五臟,外集萬神,可以變化。
  離相消塵。
  與此身別無關涉,他自他,我自我,所謂離種種邊也。釋氏云:若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持此經,乃至四句偈,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按《金剛經》四句偈有二,前云:若以色身見我云云後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老子》云:大象無形。又曰:大道無形。孔子曰:神無方易無體,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精詳三教聖人垂世立教,至于窮極,其實一也。此經者此心也,若以此心窮究四句偈,則此身皆屬幻妄假合,有為之法,皆是虛設耳,若能於此趁逐,得見本源,須要兩頭放下,與之剛崖血戰一場,一日命根瞥然斷了,方是到家的漢,所謂離相消塵。古人云:森羅萬象體,不掛一絲頭,誠哉是言也。
  元合五千,
  收拾太和,圓滿五千,其數雖多,從一而起,所謂磨磚作鏡,利杵成針,至此方見工夫,圓滿具足,不缺絲毫,曰工夫不到不成丹。
  坐在立亡。
  坐則有,立則無,復歸乎杳冥恍惚之間,無聲無臭,無思無為,何有聲音笑貌為哉!道經云:坐脫立亡,同如普化和尚摇鈴上天。
  大定全真,
  若自心炁大定,永不出入,則無饑渴寒暑之所撓,兵甲不能傷,毒蟲不能螫,水不能溺,火不能燒,視不見,聽不聞,近不見前,隨不見後,方謂坐在立亡大定全真也,雖天地鬼神莫能窺測,至今世間多有古德坐禪不欲出定者,如蜀中縉雲滴水、江南普庵四祖,皆在世目擊道存,此乃大定全真也。
  妙行通靈。
  妙行者,上卷十仙十門,中卷十洞十根,下卷十華觀門,八卦六位妙果,皆曰大洞妙行。通靈者,妙行純熟不已,自然通達靈妙。
  初曰通炁,
  始學胎息,令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