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還西城,又齋三月。受書周君,少遇中央黃老君遊丹城,乞長生度世之道。授以上真之道,乃還,登常山石室中,齋戒念慮,久歷歲時,後仙去。
  《道學傳》曰:左敦字尚隱,蕾買陽人。雲陽山即茅山也。敦所居山舍西十五里,有一石室,西南二里,復有一石室,皆容數十人。西南室父老傳云:有銅牛出,皆銅蚓銅卷,相傳號為銅室,曲入至深,立北通演池,而洞崑崙。每三元齋戒之日,敦往二室祈鑄,皆髻佛真形。
  又日:陸修靜,字元德,吴興人。太始七年,率眾建三元露齋。
  《太真上倉元上錄經》曰:凡有生之域,清少濁多,穢障相纏。行善不立,邪氣來侵,強魔守試。上學之人,齋戒存思,禁隔囂塵。非類之物,唐突去來,皆是穢濁。當擇日齋戒,佩破淹之符,以昇玉清。
  道部九竟
  道部十
  養生
  《太平經》曰:養生之道,安身養氣,不欲喜怒也。人無憂,故自壽也。
  又曰:一者數之始也,生之道也,元氣所起也,天之大綱也,故守而思一也。子欲養老守一最壽,平氣徐外,與一相守,氣若泉源,其身何咎。是謂真寶,老衰自去。
  又曰:古者三皇之時,人皆氣清,深知天地之至情,故悉學真道,乃復得天地之公。求道之法,靜為基先,心神已明,與道為一,開蒙洞白,類如晝日。不學其道,若處暗室而迷方也。故聖賢遑駭。
  《太上經》曰:守一則諦定心源,守靜則存神忘形,定氣通無,道成真降。
  《三元真一經》曰:體百神者,耳為帝君之窗門,目者太一之日月,鼻者三元之丘山,口者絳宮之朱淵,眉者白元之華蓋,髮者明堂之林精,舌者元英之龍轅,齒者胃宮之威力,手者膽神之外援,足者腎元之靈關,陰極者洞房之真機也。
  又曰:涓子授蘇林守三真一之道,後林復詣涓子寢靜之室,無復之矣,留一紙書置臥內,以與林也。其文曰:五斗三一,大帝所秘,精思十二年,三一見相授子書矣。但有三一長生不滅,況復守之乎?能守三一,名刊玉札,況與三一相見乎?加存洞房,為上清公;加知三元,為五帝君後。金闕帝君,所以乘景迅雲?周行十天者,皇由洞房,三元真一之道也。世之學者,皆尊守一,當令心朴神凝,體專誠感,所以百念不生,精意不散,但有三月內視注心,一神繫念,不散專氣,致和由朴之至也。得之速也,自朴散真離,華偽玄起,爭競亂生,故一不卒感,神不即應,非不欲往存之者。不專思之者不審,故起積年之功,絕有髻佛耳。三一之法,上清真書之首篇,高上之玉道,神仙之津途,眾真之妙訣。子能守一,一亦守子;子能見一,一亦見子。一須身而立,身須一而生。守一之戒,戒於不專,專復不久,久不能精,精不能固,固而不恒,則三一去矣,身為空宅。
  《五符經》曰:知一者,無一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能知也。一者至貴,無偶之號。必欲長生,三一當明;思一致飢,一與之粮;思一至渴,一與之漿。一能成陰生陽,推行寒暑。其大不可以六合隱,其小不可以毫芒兆。能暇能豫,一乃不去。存一至勤,一能通神。少飲約食,一乃留息。知一不難,難在於終。知真不為,與不知同,求之不已,登彼玉清。
  又曰:養其氣,所以全其身。
  又曰:食氣者,常有少容。
  《老子》曰:道言微深,子未能別。撮其樞略,慎戒勿失。先損諸欲,莫令意逸。閑居靜處,精細齋室。丹書萬卷,不如守一。當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寶氣以存血,思慮兼忘,宜想內視,則身神並一;靜思期真,則眾妙感會。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道。
  又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太上真經》曰:一乃無像,求之難得,守之易失。易失由識劣,貪欲滯心戶廓然無為,惟在守一。積而未極,皆由漸升,當在三元諦識神氣,狀貌名字,出入有無,生鎮三宮,尸毒自去,聖真仙經,隨因授之。
  《八素經》曰:凡學至道,諦定其心,除患清身,知變革慮正。身清然後心定,心定則道成,道成則真降。凡存一守神,要在正化。正化由定心,心定則識清,識清則會于道。
  又太極真人曰:古人為道也,玄寂靜神,念真存元,示漸引末,歸識源神,知而能見,見而能從,從而能習,習而能堅,堅而能成,成而不居。善人在於.天下如橐籥乎?非與萬物交爭,其德常歸焉。以其謙虛無欲也。欲者凶害之根也,無者天地之元也。莫知其根,莫知其源。聖人者,去欲入無,以輔其身也。
  《太一洞真經》曰:兩耳名為六合之高窗也。
  又云:齊中名日受命之宮也。
  又曰:養生之道,耳目為主。雜視則目間,廣聽則耳閉。
  《裴君內傳》曰:夫求道者, 要先令目清耳聰為主也。且耳目是尋真之梯級,綜靈之門戶,得失繫之。《仙經》曰: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
  《太清真經》曰:一切含氣,莫不貴生。生為天地之大德,德莫過於長生。長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