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之。昔安期先生、龍眉寧公、修羊公、陰長生皆服金丹半劑者也。其止人問,或近千年,然後去耳。
  又曰:按《玉鈐經》中篇云:立功為上,除過次之。為道者,以救人危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終不得長生也。行惡事大者奪紀,小過奪筭。積善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餘覽養生之書,莫不以還丹金液為大要,蓋仙道之極也。昔左慈字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積久,乃神人授以金丹仙經。會漢末大亂,不遑修鍊,而避地來渡江東,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從祖仙公。又從元放受之。凡授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丹經一卷,金液經一卷。予師鄭君者,仙公之弟子也。又於從祖受之,而家貧無用買藥,予親事之。灑掃積久,乃於馬跡山中立壇盟受之,并具諸口訣之不書者。江東先無此書,出於左慈。慈授從祖仙公,仙公授鄭君,鄭君授予。故它道士了無知者。此益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
  復有太清神丹,其法出於元君。元君
  者,老子師也。太清觀天經有十篇云。其上七篇不可以教,授其下三篇世無足傳,當沉之三泉也。下三篇者,正是丹經。其經曰:上士得道,昇為天官;中士得道,柄集崑崙;下士得道,長生世問。近後漢末新野陰君合此太清丹,其才有才氣,著詩及丹經讚序,言初學道,隨師本末列,已所知識之。光丹與九轉異法,又有岷山丹法。道士張盍踏精思於岷山石室中,得此方
  也。至於諸丹法各別也。金液者,太一所服而仙者也。
  又曰: 長生制在大藥,非祠醮之所定也。秦漢二代,大興祈檮,所祭太一五帝陳寶八神之屬,動費億萬,絕無所益,况疋夫無德,欲以三牲妄祝以祈延年,惑亦甚矣。
  又曰:合金丹之大藥,鍊八石之氣英者,尤忌凡俗聞見,則仙物不成。或云:上士得道於軍旅,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於山林。此謂仙藥已成,未欲輕舉,雖三軍兵刃不能傷,都市凶禍不能加。下士未及於此,故上山林耳。· 古之道士,飛鍊神藥,必入名山。又按入山經可以精思,修餌其藥,有太華、恒霍、嵩少、太白、終南、女凡、地肺、王屋、抱犢、安丘、衡灊青城、峨媚、蕾買台、羅浮、陽駕、黃金、大小天臺、蓋竹、括蒼、四望山,皆是正神在其中。其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水,不但中以合藥也。若有道者登之,則此山之神必助之為福。其藥必成若不登此諸山者,海中大島嶼亦可合藥。
  又曰:餘師鄭君年出八十,先鬢髮班白,數年問復黑。又顏色豐澤,能引強弩,日行數百里,飲酒二斗不醉,上山又體力輕便,年少追之不及。飲食與凡人無異又不見其絕穀。餘問先生隨之弟子黃章,言鄭君常從豫章還於浦中,連值大風,遇盜。君推根以給諸人,己不復食,五十日亦不飢。又不見其所施為,不知以何事也。燈下細書過少年。性解音律,閑夜鼓琴,侍坐
  數人,口答咨聞,其言不輟,響,而耳益料聽左右操弦者,數譴長短,無毫氅得逃。餘晚為鄭君門人,請見方書,告餘曰:要道不過尺素,上足以度世。
  又曰:君所知者,雖多而未精,又意存於外,學不能專一,未可以經探涉遠耳。自當以佳書相示也,久許漸得見。短書縑素所寫者,積年之中,合集所見,當出二百許卷經,不可頓得了也。
  又曰:語餘曰:新書卷卷有佳事,但當校其精粗,擇所施行。若金丹一成,此書等一切不用也。亦或當有所教授,宜得本末。先從淺始,以勸進學者,無所希准階由也。鄭君亦不肯悉令人寫其書,皆當訣其意,雖久借之,然莫有敢盜寫一字者也。鄭君本大儒,晚而好道,由以《禮記》、《尚書》教授,不絕其體。望高亮風,格方整接,見者肅然。每咨問,怛待其溫顏,不敢輕脫也。門人五十餘人,惟餘見受《金丹之經》及《三皇內文》、《枕中五行記》,其餘人不得一觀此書首題者。
  《集仙錄》曰:夫茂實者,翹春之明珠也;巨勝者,玄秋之沉靈也;丹棗者,盛陽之雲芝也;伏苓者,絳神之伏胎也。五華含烟,三氣陶精調安,六氣養魄護神。
  又曰:太玄玉女者,帝少吴時人也。居蜀之長松山,修長生之道,遇山中人授以八天隱文,使之修佩,謂曰:修道之要,以無為為本。八天之書,真無為也,而道自成。然而琅玕曲晨之液,八瓊九華之丹,使鍊而餌之,即太極所祕,可以入侍帝宸,下覽萬化,授九華方,於江上鍊丹。江畔有金砂泉,是其遺跡。
  又曰:高辛時有仙人展上公常說,昔在華陽下食白李異美,憶之未久,而忽已三千年矣。
  又曰:李脫居蜀金堂山龍橋峰下修道,蜀人歷代見之,約其來往八百餘年,因號日李八百。初以周穆王時來居廣漢,柄玄山,合九華丹成。去遊五岳十二洞,二百餘年於海上,遇紫陽君授水玉之道。又來龍橋峰,作金鼎鍊九丹,丹成。三於此山學道,故世號此山為三學山,亦號為柄賢山
  又曰:南陽文氏說其先祖漢末大亂,逃壺山中,飢困殆絕。有一人教食木,遂不飢。十年來歸鄉里,顏色更少。身輕欲飛,履險不倦,行冰雪內,了不知寒。木,一名山薊,一名山精。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