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均,平也。调,顺也。且应感无心,方之影响,均平万有,大顺物情,而混迹同尘,故与人和也。
  【二五】【注】天乐适则人乐足矣。
      【疏】俯同尘俗,且适人世之欢;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乐也。
      【释文】《人乐》音洛,下同。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自下有然字。(二)阙误引张君房本至下有也字。(三)阙误引张君房本伦作备。(四)世德堂本作准,本书依释文改。(五)无字依世德堂本删。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戾【一】,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二】,长于上古而不为寿【三】,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四】,此之谓天乐【五】。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六】。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七】。』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八】。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九】,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0】,一心定而万服物【一一】。』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一二】。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一三】。」
  【一】【注】变而相杂,故曰。自耳,非吾师之暴戾。
     【疏】,碎也。戾,暴也。庄子以自然至道为师,再称之者,叹美其德。言我所师大道,亭毒生灵,假令万物,亦无心暴怒,故素秋摇落而雕零者不怨。此明虽复断裁而非义也。
     【释文】《》子兮反。《为戾》力计反,暴也。
  【二】【注】仁者,兼爱之名耳;无爱,故无所称仁。
     【疏】仁者,偏爱之迹也。言大道开阖天地,造化苍生,慈泽无穷而不偏爱,故不为仁。
  【三】【注】寿者,期之远耳;无期,故无所称寿。
     【疏】岂但长于上古,抑乃象帝之先。既其不灭不生,复有何夭何寿也!郭注云,寿者,期之远耳。
     【释文】《长于》丁丈反。章末同。
  【四】【注】巧者,为之妙耳;皆自尔,故无所称巧。
     【疏】乘二仪以覆载,取万物以刻雕,而二仪以生化为巧,万物以自然为用。生化既不假物,雕刻岂假他人!是以物各任能,人皆率性,则工拙之名于斯灭矣。郭注云,巧者,为之妙耳。
  【五】【注】忘乐而乐足。
     【疏】所在任适,结成天乐。
     【释文】《天乐》音洛。章内同。
  【六】【疏】既知天乐非哀乐,即知生死无生死。故其生也同天道之四时,其死也混万物之变化也。
  【七】【疏】妙本虚凝,将至阴均其寂泊;应迹同世,与太阳合其波流。
  【八】【疏】德合于天,故无天怨;行顺于世,故无人非;我冥于物,故物不累我;我不负幽显,有何鬼责也!
  【九】【注】动静虽殊,无心一也。
      【疏】天地,以结动静无心之义也。
  【一0】【注】常无心,故王天下而不疲病。
      【疏】境智冥合,谓之为一。物不能挠,谓之为定。祇为定于一心,故能王于万国。既无鬼责,有何祸祟!动而常寂,故魂不疲劳。
      【释文】《而王》往况反。注及下王天同。《祟》虽遂反,徐息类反。李云:祸也。
  【一一】【疏】一心凝者类死灰,而静为躁君,故万物归服。
  【一二】【注】我心常静,则万物之心通矣。通则服,不通则叛。
      【疏】所以一心定而万物服者,祇言用虚静之智,推寻二仪之理,通达万物之情,随物变转而未尝不适,故谓之天乐也。
  【一三】【注】圣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为哉?天乐而已。
      【疏】夫圣人之所以降迹同凡,合天地之至乐者,方欲畜养苍生,亭毒群品也。
      【释文】《畜天》许六反。注同。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一】。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二】;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三】。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四】。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五】。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六】;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七】;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八】。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九】,帝王无为而天下功【一0】。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一一】。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一二】。此(一)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一三】。
  【一】【疏】王者宗本于天地,故覆载无心;君主于道德,故生而不有;虽复千变万化而常自无为。盛德如此,尧之为君也。
  【二】【注】有余者,闲暇之谓也。
  【三】【注】不足者,汲汲然欲为物用也。欲为物用,故可得而臣也,及其为臣,亦有余也。
     【疏】不足者,汲汲之辞。有余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