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注】无所复改。
     【疏】虽复劝令修身以致名誉,而皆须因其素分,任其天然,不可矫性伪情以要令闻也。
  【六】【注】物各自任,则罪责除也。
     【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废。虽复因任其本性,而不无其僭过,故宜布之恺泽,宥免其辜也。
     【释文】《原省》所景反。原,除;省,废也。
  【七】【注】各以得性为是,失性为非。
     【疏】虽复赦过宥罪,而人心渐薄,次须示其是非,以为鉴诫也。
  【八】【注】赏罚者,失得之报也。夫至治之道,本在于天而末极于斯。
     【疏】是非既明,臧否斯见,故赏善罚恶,以勖黎元也。
  【九】【注】官(一)各当其才也。
     【疏】用此赏罚,以次前序而为治方者,智之明暗,安处各得其宜,才之高下,贵贱咸履其位也。
  【一0】【注】各自行其所能之情。
      【疏】仁贤,智也;不肖,愚也。袭,用也。主上圣明,化导得所,虽复贤愚各异,而咸用本情,终不舍己效人,矜夸炫物也。
  【一一】【注】无相易业。
      【疏】夫性性不同,物物各异,艺能固别,才用必分,使之如器,无不调适也。
      【释文】《必分》方云反。
  【一二】【注】名当其实,故由名而实不滥也。
      【疏】夫名以召实,而(由)〔当〕实故名。若使实不(当)〔由〕(二)名,则名过其实。今明名实相称,故云必由其名也。
  【一三】【疏】以,用也。言用以前九法,可以为臣事上,为君畜下,外以治物,内以修身也。
  【一四】【疏】至默无为,委之群下,塞聪闭智,归之自然,可谓太平之君,至治之美也。
      【释文】《知谋》音智。《大平》音泰。
      【校】(一)世德堂本官作言。(二)当由二字依注文互易。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一】。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二】。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三】;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四】。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五】!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六】;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七】。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八】。
  【一】【疏】先,本也。言形名等法,盖圣人之应迹耳,不得已而用之,非所以迹也。书者,道家之书,既遭秦世焚烧,今检亦无的据。
  【二】【注】自先明天以下,至形名而五,至赏罚而九,此自然先后之序也。
     【疏】夫为治之体,必随世污隆,世有浇淳,故治亦有宽急。是以五变九变,可举可言。苟其不失次序,则是太平至治也。
  【三】【疏】骤,数也,速也。季世之人,不知伦序,数语形名,以为治术,而未体九变,以自然为宗,但识其末,不知其本也。
  【四】【疏】速论赏罚,以此驭时,唯见枝条,未知根本。始,犹本也,互其名耳。
  【五】【注】治人者必顺序。
     【疏】迕,逆也。不识治方,不知次序,颠倒道理,迕逆物情,适可为物所治,岂能治物也!
     【释文】《迕道》音悟。司马云:横也。《而说》徐音悦,又如字。
  【六】【注】治道先明天,不为弃赏罚也,但当不失其先后之序耳。
     【疏】夫形名赏罚,此乃知治之具,度非知治之要道也。
  【七】【注】夫用天下者,必大通顺序之道。
     【疏】若以形名赏罚可施用于天下者,不足以用于天下也。斯乃苟饰华辞浮游之士,一节曲见偏执之人,未可以识通方,悟于大道者也。
  【八】【注】寄此事于群才,斯乃畜下也。
     【疏】重迭前语。古人有之,但寄群才而不亲预,故是臣下之术,非主上养民之道。总结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归也。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一】?」
  【一】【疏】天王,犹天子也。舜问于尧为帝王之法,若为用心以合大道也。
  尧曰:「吾不敖无告【一】,不废穷民【二】,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三】。此吾所以用心已【四】。」
  【一】【注】无告者,所谓顽民也。
     【疏】敖,侮慢也。无告,谓顽愚之甚,无堪告示也。尧答舜云:「纵有顽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诲,不敖慢弃舍也。」故老经云,不善者吾亦善之。敖亦有作教字者,今不用也。
     【释文】《不敖》五报反。
  【二】【注】恒加恩也。
     【疏】百姓之中有贫穷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三】【疏】孺子,犹稚子也。哀,怜也。民有死者,辄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儿,妇人孤寡,并皆矜愍善嘉养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