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飨之,孟子公孙丑篇夫既或治之,郑赵注并曰:或,有也。此云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或与莫为对文。莫,无也;或,有也。周易益上九,莫益之,或击之,亦以莫或相对。◎庆藩案接子,汉书古今人表作捷子。接捷字异而义同。尔雅接捷也,郭璞曰:捷,谓相接续也。(公羊春秋庄十二年宋万弒其君接,僖三十年郑伯接卒,左谷皆作捷。)又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索隐云:接子,古箸书者之名号。《孰遍》音遍,徐音篇。
  大公调曰:“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一】。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二】,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三】。或使则实【四】,莫为则虚【五】。有名有实,是物之居【六】;无名无实,在物之虚【七】。可言可意,言而愈疏【八】。未生不可忌,【九】已死不可徂(一)【一0】。死生非远也,理不可睹【一一】。或之使,莫之为,疑之所假【一二】。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末,其来无止。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一三】或使莫为,言之本也,与物终始【一四】。道不可有,有不可无【一五】。道之为名,所假而行【一六】。或使莫为,在物一曲,夫胡为于大方【一七】?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一八】;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一九】。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二0】;非言非默,议有所(二)极【二一】。”
  【一】【注】物有自然,非为之所能也。由斯而观,季真之言当也。
     【疏】夫目见耳闻,鸡鸣狗吠,出乎造化,愚智同知。故虽大圣至知,不能用意测其所为,不能用言道其所以,自然鸣吠,岂道使之然!是知接子之言,于理未当。
     【释文】《吠》符废反。《大知》音智。
  【二】【注】皆不为而自尔。
     【疏】假令精微之物无有伦绪,粗大之物不可围量,用此道理推而析之,未有一法非自然独化者也。
  【三】【注】物有相使,亦皆自尔,故莫之为者,未为非物也。凡物云云,皆由莫为而过去(三)。
     【疏】不合于道,故未免于物;各滞一边,故卒为过患也。
  【四】【注】实自使之。
     【疏】滞有(为)〔故〕也。
  【五】【注】无使之也。
     【疏】溺无故也。
  【六】【注】指名实之所在。
  【七】【注】物之所在,其实至虚。
     【疏】夫情苟滞于有,则所在皆物也;情苟尚无,则所在皆虚也;是知有无在心,不在乎境。
  【八】【注】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后至焉。
     【疏】夫可以言诠,可以意察者,去道弥疏远也。故当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后至焉。
  【九】【注】突然自生,制不由我,我不能禁。
  【一0】【注】忽然自死,吾不能违。
      【疏】忌,禁也。阻,碍也。突然而生,不可禁忌,忽然而死,有何碍阻!唯当随变任化,所在而安。字亦有作沮者,怨也。处顺而死,故不怨丧也。
      【释文】《不可徂》一本作阻。
  【一一】【注】近在身中,犹莫见其自尔而欲忧之。
      【疏】劳息聚散,近在一身,其理窈冥,愚人不见。
  【一二】【注】此二者,世所至疑也。
      【疏】有无二执,非达者之心,疑惑之人情偏,乃为议论之也。
  【一三】【注】物理无穷,故知言无穷,然后与物同理也。
      【疏】本,过去也。末,未来也。过去已往,生化无穷,莫测根原,焉可意致!假令盛谈无有,既其偏滞,未免于物,故与物同于一理也。
  【一四】【注】恒不为而自使然也。
      【疏】本,犹始。各执一边以为根本者,犹未免于本末也,故与有物同于始,斯离于物也。
  【一五】【注】道故不能使有,而有者常自然也。
      【疏】夫至道不绝,非有非无,故执有执无,二俱不可也。
  【一六】【注】物所由而行,故假名之曰道。
      【疏】道大无名,强名曰道,假此名教,(动)〔勤〕而行之也。
  【一七】【注】举一隅便可知。
      【疏】胡,何也。方,道也。或使莫为,未阶虚妙,斯乃俗中一物,偏曲之人,何足以造重玄,语乎大道?
  【一八】【注】求道于言意之表则足。
  【一九】【注】不能忘言而存意则不足。
      【疏】足,圆遍也。不足,遍滞也。苟能忘言会理,故曰言未尝言,尽合玄道也。如其执言不能契理,既乖虚通之道,故尽是滞碍之物也。
  【二0】【注】夫道物之极,常莫为而自尔,不在言与不言。
      【疏】道物极处,非道非物,故言默不能尽载之。
  【二一】【注】极于自尔,非言默而议(之)(四)也。
      【疏】默非默,议非议,唯当索之于四句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