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下期根)配下(下根)  此論勤怠故飜之(下根怠慢。難赴長期。故但下期。餘次可知)  安置閑居清淨處  身心內外要相亘(事理相可)  或在深山當穩使  或於人世別修治(如方等經方法)  若佛在時唯內照  若佛滅後設形儀  心存目覩生真念  還同佛在了然思(思色相身)  暫往天宮三箇月  優填刻像禮無虧(佛上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三月未迴。優填王思念之切。刻旃檀木為佛像。禮敬如在佛。後佛從天宮下。此木像肘行膝步迎禮拜。佛摩像頂授記云。我滅後。汝大作佛事)  況我未曾瞻相好  將身何處表歸依  昔有丁蘭事木母(事出教傳)  吾徒豈可不如伊  何況引心入聖境  相無相處見希奇  懸掛幡華諸彩翠  整心隨力他施為  事如方等經中說  今日都標略指偽  本意雖然欲攝念  初三七日且如斯  稽首十方諸佛號  求哀懺悔契毗尼

  第三 八 總述禮懺等法事

  禮懺軌儀式廣略  諸經開合各隨時  善戒經中唯懺向(迴向)  智度論文懺(悔)勸(請)隨(〔善〕等三也)  婆沙起信添為五  禮拜并前四(懺向勸隨)可知  離垢慧經文最備  八重次第是常儀  供養慳貪宿業盡  感於奢富世之資  讚歎能除惡口鄣  得無礙辨說玄微  禮拜能除我慢鄣  得身尊貴具恩威  懺悔總除三(煩惱業報)四(加見鄣)鄣  周圓三業勝難衰  勸請能除謗法鄣  多聞智慧聖之資(成聖道之資緣)  隨喜能除嫉妬鄣  得多眷屬總相宜  迴向能除狹劣鄣(如聲入〔用〕)  成無量福眾歸依  發願能除退屈鄣  總持諸行證無為  華嚴行願開為十  增三(勸請中增。迴向中增)滅一(無別發願之文。以十門都是願故)故如斯(八中增三。合當十一緣。又滅一故〔准〕十也)  勸轉法輪(一也)并住世(一也。諸教合為一門。此開為二。故增一也)  迴向佛九(八常隨佛學。九恒順眾生。十普迴向。故成三門)順與違(順與違者。向佛與向凡不同。向佛者學佛。向凡者即不然却是化他。令同我也。順理同躰收之。故云恒順)  十種總名為行願  故令願數不分支  只為不分便減數  但成十事作常規

  第四 中十五 述供養讚歎禮敬

  供養有三財法施  財兼內外(外財錢帛等。內財頭目髓等)眾應知(一也)  法供即當十法行(二也。此說十謂一書寫。二供養。三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惟。十觀行)  觀行(三也。此說財食香華供養時。一一如理。如理以觀智而供養。不同法行中隨經文而作觀)只於財處推  財食香華無自性  融聞真性無(音沒)邊陲(陲邊也)  即一而多徧法界  香華等類總如斯  但以普賢行願力  燈油大海炷須彌(具如經文)  香華徧滿十方界(如常所〔問〕)  只緣如法已嚴持(嚴持香華。如法供養。故稱法性。徧十方界。供養佛菩薩)  讚者本緣敬愛功  於中情發外形詞  佛妙色身無與等(示如常〔問〕)  不覺歌之而詠之  禮佛是非有七種(勒那三藏之文)  我慢喧聲二種非  第三恭敬從心發  自然外相肅形儀  四無相禮無能所  五當起月幻施為  六即觀於身內佛  背塵合覺自歸依  第七名為真實相(非內。非外。內外無礙。同一實相)  聖凡內外絕思惟  觀身實相而觀佛  存真癡假亦乖違  只向心中見境佛  即於境界見心師(師即佛也。即心見境界之佛。即境見唯心如來。心境重重。佛佛無盡)  他己圓融常禮佛  身心念念不生疲  初心次第須教示  盡像當前蓮意思  因見丹青想化佛  慈顏淨目色熈怡  發語動身能指點  處於聖眾獨巍巍  見此即知今法報  大圓鏡裏影何疑  影影但唯明與淨  佛佛皆唯寂與知  真假兩重即顯性  照照心鏡不參差  眼在丹青心在佛  見佛冊青想自隳  想在化身智在法  法身現處化身遺  觀佛如然我亦爾  聖凡非即亦非離(非離凡情)  即佛即身誠踊躍  融心為佛實希奇  從此方修三種觀  是何魔魅敢相窺  圓鏡菩提但諦照  空華煩惱欲何為  善財只為如斯禮  一身多佛不思議(經云。一一佛前。現不可〔思議〕說。不可〔思議〕說佛剎微塵數身。一一身。徧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  諸佛只緣如斯現  故令一佛應多機

  第五 中十一 述懺悔

  八門儀式三門竟  今當懺悔眾應聽  梵語懺摩此悔過  心中悔始懺其情  悔者後今求不作  不如是者是空名  空名無事名為妄  妄語之愆欲現行  真懺悔除三四鄣  三是貪瞋業及生(生者〔愛〕報之身)  鄣於聖道人天道  只為如斯鄣義成  業者須分定不定  對於時報遂縱橫(一時定報不定。二報定時不定。三時報俱不定。四時報俱定)  定者伏之且未受  或令轉重以為輕  不定之中直便滅  各隨道力自調停  報者海空山石等(經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