槃寂靜是無為法標相或名四法印能作無常等觀出離眾罪故瑜伽四十六云復次有四種嗢拖南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故說四種如前無常等故鈔云諸行相觀等七由法爾等者即見道位見諦理故任運出離諸罪也。
  鈔毗奈耶復有四義者此別明戒相也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數數造業取諸趣故此雖名總別目人趣即是約人律儀唯局人中制所學處聲聞之戒不許餘類故(天多樂逸地獄苦逼鬼處羸苦畜生痴暗故不能受持律儀唯人是法器故)。
  ▲鈔白彼補特伽羅所犯者如第二篇中第一故弄陰失精者佛在舍衛國迦留陀夷欲意盛於房中漏失比丘白佛因制此戒五篇皆有緣起即因彼彼人所犯已大師集僧制所學處而言處者瑜伽云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證等菩提處由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以依定故方得法慧是故偏得學處之名根本能生故名為處是處應學故名學處故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
  ▲鈔三分別者如十二年後方制廣戒是也。
  ▲鈔四決擇等者集玄云如殺戒中杌作人想壞而有罪人作杌相壞而無罪又如鮮白比丘尼遠道詣佛路遭強者逼而無樂想故亦無罪此等之類皆決判所犯也。
  鈔然明了論等者此釋前第七出離中小隨小之義也此依彼論取義釋之如論正文云(論具名二十二明了論)偈云解小隨小非小戒釋曰佛世尊立戒有三品一小戒二隨小戒三非小戒小戒者僧伽胝施沙等(即僧伽婆尸沙也論有等言應等餘篇罪也)隨小戒者是彼不具分罪(今鈔云二種方便者以是第二篇方便故云彼不具分言二種方便者偷蘭遮突吉羅也律鈔云一遠方便如行婬時先起心未動身口責心即滅二次方便謂動身就彼或說欲作此等對人懺即滅通名吉羅三近方便至彼人邊或欲磨觸身未交通是偷蘭遮期行婬事故磨觸非為戲樂故偷蘭遮不成僧殘此對人懺除評曰初次二方便皆是吉羅近方便即偷蘭遮為二種方便既云不成僧殘即今論云彼不具分罪也然偷蘭但為一方便唯有吉羅為二方便故律鈔云〔彼〕逸提三十九故成一百二十而無偷蘭有二吉羅今為第二篇方便故通蘭吉也)非小戒者四波羅夷(今唯前二)復次小戒者諸戒中性罪(今但云性罪然是餘四篇中性罪非是四波羅夷之性罪也)隨小者諸戒者所有制罪(與鈔文不受持衣鉢因佛制之方成罪也問性罪是小罪云何是大耶答望四波羅夷名大罪故故次文而云)非小罪者四波羅夷等(上二二釋異第三二釋同)然彼論釋性罪制罪云佛所立學處有三種一性罪二制罪三二罪此中性罪者若是身口意惡業所攝或由隨及惑等流故犯復於此過犯中故意所攝有染污業增長與此俱有罪相續流是名性罪異此三因所犯或由不了別戒或由失念或由不故意過犯此中若無惑及惑等流及無念念增長是名制罪若具二相是名制性二罪准此今云性罪則諸罪中三業煩惱等俱念念相續故名性罪見諦道中斷分別煩惱故無此罪其四波羅夷律中雖有懺辭然現身不得道果(故今七種出離唯約後四篇也)。
  鈔那引小教者以雖引攝論等文皆是論中明小乘戒相故此難也答中今更下以菩薩攝律儀戒亦以七眾戒為體但持心異戒條名意大同故得引小乘戒相又上所引下是鈔主第二意也次大乘律中此土多闕故。
  鈔又上云者下逐難釋之即如初受戒後而持之其或有犯如其輕重治令清淨故疏相者性也下體性有同有異異者相據於外性主於內體者性相之通稱則寬狹之不同然今性是體性故名相也問所對法中既唯四諦之境涅槃之果何太局耶答然以四諦有生滅無量無作不同通大小乘權實等義又涅槃通三乘所證故對法藏中四諦等攝一切法盡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五


  音釋



  (徒合切)。


  (居宜切羈絆也)。


  (他吊切買米也)。


  (徒黨切滌器也)。


  (烏沒切咽也)。


  (於云切又於粉切)。


  (五骨切樹無枝也)。


  (先唯切止也安也)。


  (音乾)。


  (元是毒字或筆悞也)。


  (先唯切安也)。


  (也疾)。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六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對向者俱舍論文向前涅槃疏配釋也對觀亦論文觀前四諦亦疏配屬問何故望涅槃名對向不名對觀耶望四諦名對觀不名對向耶答探玄第一云一對向謂因智趣向涅槃二對觀謂果智觀證涅槃滅故雖因智亦有對觀然仰求進修故但名對向。
  疏及相應心所等者慧亦心所則別境中一數今無漏慧起時必與餘心所相應而起謂餘徧行五別境五與善十一也言等者等取五蘊故鈔云總說無漏五蘊為對法此約總說別正取淨慧五蘊即隨行爾。
  鈔故為此通者由對涅槃果故云對向對四諦境故云對觀此清涼意對向唯見道已去因對向涅槃果對觀通因果智對觀四諦境不爾因果智對觀四諦豈非境耶言揀濫者恐能對慧既持自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