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法。後是能為義。詞則訓釋不謬。樂說則聽者開解。
  △一自相有二。總法別義。
  △二同相有二。性法相義。
  △三行相有二。現在法過去義。
  △四說相有二。略說法解義。
  △五智相有二。現量法比知義。
  △六真諦法俗諦義。
  △七權三法一乘義。
  △八教道法證道義。
  △九真身法應身義。
  △十住持智法行門義。
  △佛說一百法皆具。萬像皆具。不學而知。但聞其言未見人哉。此地菩薩。得十種總持。作大法師。處於法座。於一音中現種種音。令諸眾會皆得解了。情無情物皆演妙音。成就如來語業自在。如真金為大寶冠在轉輪聖王頂上。為二千世界主。
  十法雲地。以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入受職位。為加行心。於入心中。得離垢三昧。斷於法中未得自在障。證業自在真如。於住地心。受勝職位。三昧現在前時。大蓮華忽然出現。量等百億世界。菩薩座此華時。大小相稱。身諸毛孔普放光明。照法界已。從足下入。十方菩薩即知成佛。十方諸佛。放眉間光。入此菩薩頂。名曰受職。成就佛意業自在。具上上微細智。能安受攝持十方諸佛大法明大法照。於一念頃。周徧十方示成正覺。解脫言。若菩薩神力能如是者。佛復云何。是時金剛藏菩薩。入佛國土體性三昧。其身量等虗空。時諸大眾。見菩提樹及一會菩薩俱在金剛藏身中。得未曾有。金剛藏言。菩薩神通如一塊土。如來神通似大地土。不可云喻。如上妙真金以大寶莊嚴置在大自在天王頂上。多作摩醯首羅天王。
  △八地影像分。地中行成智性。是所喻法。池山海珠。是能喻依。依上之義是影像也。是地之影像。以見邊之喻似地中教證也。池喻所修行願。山喻修成功德。海喻無漏智德。珠喻轉盡性德。池喻始則非一終則非異。山喻能依非一所依非異。上皆無差之差。海喻十德不同德無別物。差即無差。珠喻唯一智性前後增明。無差不礙差。池是圓家漸。山是圓中漸。珠喻漸圓。海喻圓圓。天台。以華嚴為漸圓。位位成佛。以法華經為圓圓。上是法圓。不說地位。下機圓。普被聲聞。華嚴。以法華經為漸圓。會三乘歸一乘大海。華嚴本法因該果海為上圓。果徹因源為下圓。
  一願行定悲有法。不可破壞宗。無滯礙故因。如池流四河入海。
  二十行隨地增有法。本無勝劣宗。差別得名故因。如大海十山。
  三十地無漏智有法。廣大無邊宗。稱性修故因。如大海十德。
  四十地智性有法。不生不滅宗。全真性故因。如寶珠十德。

  七重會普光明殿

  佛自入剎那際三昧者。無際之際。信心最初之際。不見剎那為短多劫為長。諸法空故。二行永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則無障處。普眼問者。欲見普法故。初則聞名不見推求不見觀察不見靜座不見。後如來教起見方者。若捨境別求。則未識普法真體。若見一法入於一切名曰普。一切入一名曰賢。乃真見也。

  二十七十定品。大用深廣

  普眼見普賢在如來前。告普眼言。有十大三昧。
  一普光明智三昧。用依於體。
  二妙光明智三昧。徧照身心。
  三往佛國土三昧。神通如意。
  四清淨深心三昧。供佛之行。
  五過去莊嚴藏三昧。智之境。
  六未來藏三昧。如實了知。
  七現在莊嚴三昧。諸佛世界。
  八三世眾生三昧。入出自在。
  九法界三昧。十八界。
  十無礙輪三昧。佛二十一功德。

  二十八十通品。大用難思

  一他心之智通。因中則知自心。知他人心。皆變影像。不如實見。唯佛果位能徧知也。正見他心。常了自心。若佛智外別有眾生心。則失具分唯識。只名半頭唯識。他心本質即是自心。
  二天眼之智通。見六趣果報。
  三宿住之智通。得九世眼如現在。
  四未來之智通。見因知果。
  五天耳之智通。遠細皆聞。
  六無作即智通。大用度生。
  七言音之智通。眾生之言音。
  八色身之智通。三說。一云佛無色。二云有色。三云若悲智雙運無色現色。有四。一實色凡夫。二幻色初教。三性色終教。四妙色圓教。一色即一切色。經中說有一百三種。據實無盡。
  九真俗之智通。相待故空。性則非異。相則非不異。
  十滅盡之智通。雖見五蘊寂滅。常化寂滅之眾生。

  二十九十忍品。智慧深玄

  意曰。前二品業用廣大。此品智慧深玄。忍體即智。前三忍法說。後七忍喻明。
  一音聲忍。智解於教。
  二順忍。止觀起行土二加行。
  三無生忍。是根本從初地立。
  四如幻忍中。喻有為無為法從因緣生。皆是所喻。喻有五重。一巾喻真性。二術喻業思。三幻相喻報。四生滅喻依他即圓成。五愚小為有法。土五各有二義。以成四句。一所依。性有相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