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长六里许,纡回盘曲,冈阜错综,联络一带菠萝山(?)。山麓有泉,下注大树脚沟。

  中坑湖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七里,由土地公崎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

  南势坑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八里,脉由中坑湖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乌瓦窑沟。

  竹崎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五里,脉由中坑湖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山麓有泉下注仙草埔沟。

  井仔湖口山(亦名大山母),在赤山里,县东北十里,脉由中坑湖山出,高里许,长二里许。

  十九湾山,在赤山里,县东北十里,脉由竹崎山出,高里许,长二里许,山麓有泉下注新陂内沟。

  新陂内山,在赤山里,县东北九里,脉由十九湾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龙目井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六里,脉由南势坑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下有两井相连,状若龙目,故名。其泉清冽,相传饮之可以愈痾。

  大邱园山,在赤山里,县东北十四里,脉由竹崎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

  滥埔山,在赤山里,县东北七里,脉由大邱园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

  蒲尖园山,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脉由十九湾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蒲尖园陂。

  小坪顶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八里,脉由南势坑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竹仔寮沟。

  大坪顶山,在小竹里,县东北二十里,脉由小坪顶山出,高半里许,长四里许。

  竹仔寮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七里,脉由大坪顶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井仔脚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三里,脉由竹仔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五里许。

  无水寮山,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三里,脉由井仔脚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

  仙草埔山,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脉由无水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内埔仔山,在小竹里,县东北九里,脉由无水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九曲塘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二里,为无水寮山余脉,山至此止矣。

  琅冈山,在小竹里,县东十五里,平地起突,高半里,长里许。

  山仔顶山,在小竹里,县东七里,平地起突,高里许,长二里。

  龟仔潭山,在凤山里,县东七里,脉由山仔顶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其下为龟仔潭。

  拔仔林山,在凤山里,县东四里,脉由山仔顶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

  总舍陂山,在凤山里,县东二里,脉由拔仔林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回环绕陂。

  尚书林山,在凤山里,县东三里,脉由总舍陂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蛟龙坑山(亦名加令坑山),在凤山里,县东五里,脉由尚书林山出,高二里许,长三里许。

  下考潭山,在小竹里,县东南七里,脉由蛟龙坑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凤弹山(亦名旷地仔山),在凤山里,县东南八里,脉由下考潭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数小峰历落错综,圆润秀媚,因名。俗呼为凤卵。

  大坪顶山,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二里,脉由凤弹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

  凤山,在小竹、凤山二里交界(东小竹、西凤山),县东南十八里,脉由大坪顶山出,高四里许,长十里许,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凤岫春雨即此)。首昂如冠(俗名为凤髻山),最为圆秀,旁列二小峰,形若飞凤展翅,县治命名取此(按此山南为马鞍山,即凤颈也。北为朝天岭,即凤臀也。又北为大坪顶、凤弹山、下考潭、蛟龙坑,龟仔潭、尚书林、山仔顶、拔仔林、总舍陂诸山,皆凤尾也。统计凤山自首至尾,约长二十里)。内有凤山洞(其洞适当山腰,中有泉下注凤山池)、向天池(池在山顶,周里许,夏秋蓄水,能产鱼虾,冬则涸)、金面盆(系山上小邱,四围隆起,中微凹,形家以为胜地)、清水岩(岩在山麓,有泉从石罅出,清冽宜茶,注为污池,大旱不涸,灌田百余亩。相传此水为堪舆林镇仙仗剑喝出,未知信否?石上有大榕一株,俯临如盖。其水澄澈无尘,游鱼可数,故名。岩南数武,有观音堂,即名清水岩寺)、石翁媪(在清水岩寺南数武,平原中浮一小邱,上有两石人,状如相携,天然图画,亦奇景也)、石鸲鹆(亦平地一石结成,色灰黑,大倍于鹅,细审之,真如生者)、石牛椆(在马鞍山后,石壁削立,下有窝如半月形,盗牛者恒于此宰之,故名。其旁一仑突起,顶宽平,四围石人环立,中豁一邱。邱中一坑,深不见底。火桁木两株,从下挺出,高数丈,众鸟争集,而树上绝无鸟粪。周围四望,则满山皆红珊瑚树,森列其间,亦异境也)、石钟(块然一石,高丈许,或击之,声如洪钟)、石鼓(与石钟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