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朱无者字,《笺》曰:谢曰,宋本作城垂沦者半。戴、赵增。王璜之言,信而有征,碣石入海,非无证矣。赵云:《禹贡锥指》曰,薛氏曰,河入海处,旧在平州石城县,东望碣石。其后大风,逆河皆渐于海,旧道堙矣。又曰,王璜曰,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寖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九河但堙塞耳,而璜云为海所渐,世莫不痛诋之。百诗独为余言曰,九河若作逆河,则未为不是。余颔之而未有以见其诚然。及读薛氏语,始知古人先得我心。又曰,九河之地,为海所渐,王横之言诚误。若程大昌云,郦道元亦谓九河沦苞于海,则善长实未之有也。按郦氏三言碣石沦于海中,而九河不从横说。第五卷《河水注》云,自鬲、般、东光、河闲、乐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第十卷《漳水注》云,九河既播,八枝代绝,遗迹故称,往往时存。此与许商、郑康成所言,如出一口,而程氏与碣石连举,遂使郦亭负此长冤。吁!可怪也!一清按:郦《注》引王璜之言,以证碣石沦海,而九河为海所渐之语,竟概从删削,卓见特识,得东樵为之阐明,善哉言乎!薛氏名季宣,见《宋史 儒林传》。守敬按:郦氏以上引王璜云,海水侵数百
里,又引张君云,碣石在海中,恐人以为不足凭,故即所目验者申明之,谓营州之海水北侵,可为王说之征,营州城之半沦,可为张说之证也。
校记
[一] 「郦《注》所引《春秋》」 按:郦《注》分别引《经》、《传》,故于《经》曰《春秋经》。于《传》则曰《春秋左传》,曰《春秋谷梁传》,于《公羊》则但曰《公羊传》,盖郦氏为古文家言故也,熊氏未瞭此例,下「《春秋》」二字非复。
[二] 「原陵在临平亭东南」 按:《礼仪志》作「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洛阳十五里。《疏》东下钞脱「之」字。
[三] 「置北中郎府」 按:《通志》云:「后魏灵太后时,北中郎将带河南郡。」
[四] 「魏氏起玄武观于芒垂」 按:垂,尾也。《通鉴》胡《注》:「盖馆在芒山之尾,其地直洛城北。」
[五] 「河水于斯」 按:「于」当作「至」,用《禹贡》文,见下。赵说是。
[六] 「《书 疏》引《泰誓》文」 按:《书 疏》引马融《书 序》有「不谋同辞」,非《泰誓》文。
[七] 「覆于陶河」 按:《杜畿传》载:文帝诏畿于孟津试船,遂至覆没,郦《注》引之以证陶河即孟津。《文帝纪》「将幸许昌」有明文,朱《笺》本存「将」字而脱「幸」字,诸家增「幸」字是也。熊氏删「将」字非是,「将」字当补。
[八] 「而遵河渚」 按:沈氏云:「按《竹书》作遵」,义较长,当补录。
[九] 「知为晚年定本」 按:杨《疏》亦信七校本为全氏晚年定本,其识高于王先谦。
[一〇]「《笺》曰:原书有此二字……即是处也」 按《笺》但云脱「周师」二字,下句有《笺》引《吕览》,此未录。全、戴同增作「处矣」,今乙。(「全、戴增作处矣」,今据台北本删。)
[一一]「播九道于中州」 按:《类聚》八、《初学记》六、严氏《全后汉文》四十二,「于」字并作「乎」。
[一二]「《笺》说祇据《史记 注》文」 按:《笺》引孙氏说耳,非《笺》说。
[一三]「郑康成曰地喉也」 按:王鸣盛《尚书后案》以为此必引《地说》文。《地说》于大陆以为地腹,与地喉义相类。《后案》又以为导泲入于河,入也。为荣,出也,郑增成地喉之义。(「喉」,今据台北本改「肱」。)
[一四]「疑是徐锴《说文 系传》」 按:检徐氏书无此语。
[一五]「擒虎而献之」 按:《汉志 注》作「搏」,与今本《穆天子传》同。明天一阁本作「捕」。
[一六]「畜之东虢」 按:聚珍本校改「虢」。《元和志》六讹作「隅」,隅、虞之讹。虞,因虞虢事而讹。
[一七]「景之寿春……明中宰颍川郡」 按:钞胥颠倒原文,今订正之为:洧水《注》言:景明中,宰颍川郡长社县,此言景明中之寿春,亦当是宦游。
[一八]「《笺》曰:汜音似」 按:《笺》曰:「孙云:按《史记 正义》曰汜音似。」
[一九]「《通鉴》后唐同光二年《注》引此作东关关」 按:今标点本作「车关」,不作「东」。
[二〇]「崔云」 按:杨氏《要删》云:「崔云疑崔豹之讹。」待考。
[二一]「蒗荡渠出焉」 按:即汴渠,《元和志》、《寰宇记》均云:「汴河之别名,一名通济渠。」又按:荡,《玉篇》有莨薚,《注》药也。查《大典》本仍作「荡」字,杨氏未及见《大典》本,故疑是《大典》本之误字。《玉篇》无「薚」字。狼汤、莨宕、蒗荡皆迭韵连绵字。
[二二]「即《经》所谓蒗荡渠也」 熙仲按:《经》文作「又东过荥阳县北」,《注》云:「即《经》所谓蒗荡渠也」,此条真《经》文用过字之确证,郦亭作《注》时分明如此。
[二三]「更相洄注」 熙仲按:章怀《注》引郭璞《注》云:「洄旋流也。」郦氏《水经注 序》有云:「枉渚交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