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山”字。“露”字亦已暗中破出。厚句之露,自然之表现也;今之言“补”,是有意之补,为物之自补也。)

红到空虚处,

(以红承花,空虚承缺。破题未尽之意,于此补出。从花到山,是为顺串。)

青来窈窕间。

(以青承山,窈窕承遥补。按窈窕,深邃也。郭璞《江赋》:“幽岫窈窕。”曹摅诗:“窈窕山道深。”若近山,则不切矣。又空虚、窈窕,为双声叠韵对。合上一联言为分举。)

让开香一面,画出翠双鬟。

(按天台有双女峰。 山峰如绾鬟;此承第四句。香承第三句。此为用流水对顺串,又为显比。意变换而句不重。又为合擒。以上两联,皆是静景动写。)

侧侧分簪朵,孱孱破笑颜。

(古乐府:“侧侧力力,念君无极。”韩雇《寒食》:“侧侧轻寒剪剪风。”侧侧,犹言轻轻也。薛能诗:“暖梳簪朵事登楼。”孱孱、怯懦也。《旧唐书杜让能传》:“朕不能孱孱度日,坐观凌弱。”郭熙《山水训》:“春山淡怡而如笑。”按侧侧当作轻轻解,孱孱当作柔婉解。上句言花缺之故在分,分而愈明愈美;下句言花缺之后,几如笑颜之山更为怡悦。上句写到细处,下句写到深处。上句是细察式,下句是鸟瞰式。上句在小处落墨,下句在大处着眼。然主要皆由上一联之上联“让”字分疏,即当如何让;又从双鬟字引出当如何打扮。此陪衬法也。)

胭脂凭染惹,水墨自萧闲。

(梅尧臣诗:“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圆尖作办得疏密,颜色又染胭脂牢。”刘迎诗:“海色楼台雨,山容水墨图。”按此又作进一层渲染。前数联皆从感觉上、心理上、印象上作部分认识以抒写,此则将画面扩大,几以大自然为背景而着色。农不伤雅,艳不掩幽:有如名士与美人相对,浓淡映照,相得益彰。此全从上面一联之下联昼字分疏而出,即该如何去画也。此为映带法。胭脂映花,水墨映山,下三字俱从此生出。)

恰受中峰正,全排万萼环。

(沈期《西岳》诗:“诸峰皆竣秀,中峰特美好。”按上句言露_缺之补_得其体兼得其道。下句言花之多,缺唯有一间,他皆无有缺;而缺之以有山补,故更美也。此一联是从下四周往上看。此为逆串法,以山先写而花后写,与前数联之先花后山顺串适相逆也。)

夕阳和闪闪,苔点认斑斑。

(夕阳烘花,苔点烘山。概括写出,远望可得。又按前数联皆是静态动写,此一联则全状动态矣。上联大处着眼,下联细处落墨。全系从速处正面浑看而点染者,是所谓烘染法也。)

更想岚光裹,看春策杖还。

(最后出人物,所谓“着我画图中”是也。若有景无人,则虚有其景,意味全无。有此点睛之笔,则既“超以象外”,而又“得其环中”矣。岚光束结夕阳、中峰与山,看春束结花、香、万萼,可谓面面俱到,映带周全,焉得不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平!)

纪河间《馆课存稿》中,亦有《赋得花缺露春山得山字》同题之作,亦复稍点其略,钞之于下:花外隐春山,山青花复殷(自注):岑参诗:(柳拜莺娇花复殷。)

(首句速山,次句远观。已出花、春、山三题字,官韵山字亦已下韵。)

有时红断续,忽露碧孱颜。

(上句写花缺,下言山露。又出题中“露”字。题字不必全点,但须在首两联中点出。以下不得再见。诗题五字,今已点其四,已超过一半以上。实则超过半数即可,倘只点一二字,则犯规矣。)

遥隔玲珑影,斜窥{髟委}露鬟。

(髻露,亦可写作倭堕。苏轼《迁居诗》:“青山满墙头,{髟委}鬃几云髻。”磨亦可写作髻。 皆发貌、髻貌。试帖极忌用僻字僻典。此以前人诗句有过,庶可通融。)

参差疏密处,掩映有无间。

(皆从速处浑写,以补上一联意境。)

似欲留余地,凭教见一斑。

(上句写缺,下旬写山,是虚写。)

试从空隙望,应爱远峰闲。

(上句承缺,下句承山,是从虚到实,在半虚半实间。)

孤嶂看逾好,芳林坐未还。

(上句山,下句花,山仍远而花则近。“芳林”遥应首联“花复殷”。)

年光与景物,乐意正相关。

(将春色与春景、春意与春情,束结为一,是物我同春之旨也。虽未直接写人,而人即在其间矣。)

顾如诗中“有时”、“似欲”、“凭教”、“试从”、“应爱”诸虚词,用之使其机调流转,然此为爱填实者所不取,圣征诗中,亦无有也。盖以为有则必伤高格。窃以为全部屏绝不用,悬为禁忌,必将使诗滞重难行;过多用之则确能损其气格与意境。倘在在有之,亦见其着力而不讨好。中庸岂不可能乎?

纪河间、袁简斋自言皆不善书。《纪文达公遗集诗集》卷十二《三十六亭诗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