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国智,文升空负济时才。
  全忠义士心同烈,守节大人意可衰。
  过后未期文静死,一朝功业总无谐。
  初,渊命诸军攻城之时,禁约毋得侵犯隋之七庙,及代王宗室,违者夷三族。至是入城,城内百姓香烛迎接。是时,代王左右之人俱各奔散,惟侍读姚思廉侍于王侧。渊将士将登殿,思廉厉声喝曰 :“唐公举义兵,欲匡帝室,卿等不得无礼 !”
  众皆愕然,布立庭下。思廉扶代王至阁下,泣拜而去。是日渊还居于长乐宫,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朝苛禁。时卫文升已死,执阴世师、骨仪等十余人斩之,余无所问。
  马邑郡城李靖,三源人也。少负志气,有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每抚之曰 :“可与言将帅之略者,独此子耳 。”素与渊有隙,渊令缚至欲斩之,靖大呼曰 :“公兴义兵,欲平暴乱,岂可以私怨杀壮士乎?”世民进曰 :“昔汉高祖封雍齿、斩丁公,忘其私怨,以将士难得;今大人用人之际,不可以杀贤士。
  ”渊怒气方息,乃舍之。世民因召靖至幕府,与之同议军情。
  原来代王名侑,乃文帝之孙,封为代王。渊命百官迎至,即皇帝位于天兴殿,时年十三,号称恭帝。大赦天下,改元为义宁元年。以炀帝在江都,遥尊为太上皇。渊至朝堂,望阙而拜。恭帝授渊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视事于庆化门。冠冕有十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封建成为唐国世子,封世民为秦国公,封元吉为齐国公。长安已定,渊乃分拨将士,守把隘口。建成曰 :“吾留下刘文静在河东,与屈突通相拒。
  此人足智多谋,久不能下,可遣兵助之 。”渊即命世民领兵二万,直抵河东,相助文静。未知胜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总批:吕妻自缢死节,孰谓女中无丈夫哉!李渊还居长乐而约法,悉除隋朝苛禁,百姓如改观矣。又迎立代王,以安隋室,其理正,其说长,与长孙子之见一也。至留静以拒通,此计甚妙、甚妙。
  第十五回 屈突通潼关射子原来屈突通守潼关,与刘文静相持月余,复使桑显和夜袭文静营。文静尽力苦战,显和败走,通势益蹙。或说通降,通泣曰 :“吾历事两主,受国厚恩,食人之禄,而违其难,吾不为也 。”每自摩其颈曰 :“要当为国家受一刀 !”劳勉将士,未尝不流涕,人亦以此怀之。
  当日唐兵前去到河东,刘弘基来禀世民,即曰 :“潼关是屈突通守把,筑起土墙,四面遍排鹿角,十分守护得严紧。不若弃了此关,从右小道而出,直抵河东城下,使人招谕通守尧君素。君素一降,通亦随手来降矣 。”世民曰 :“屈突通何等之人,敢以兵拒我?”左右曰 :“此人为官劲直。其弟屈突盖,先为长安令,亦以直言显。时人语曰 :‘宁食五斗艾,无逢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正此二人耳 。”世民曰:“此关乃冲要之路,不得此关,安能得至河东城下;如得此关,尽以关上之物赏军,不可迟滞 。”刘弘基得了号令,令军四面攻打。连日不能破,且撤军退,再来票世民,说关难讨。
  世民大怒,欲斩刘弘基,帐下一人进曰 :“某虽不才,愿去潼关掉三寸之舌,说屈突通来降,不须动劳弓箭 。”世民喜,乃部下高显道也。世民曰 :“汝以何言说之?”显道曰 :“屈突通与某同乡,自幼曾结兄弟。某流落江湖,久不相见。今若到彼,以利害说之,必来降矣 。”世民便遣显道一行。显道乘马到关前,高叫故人高显道求见。关上报与屈突通,通即放入,至关相见。通曰 :“故人自何而来?”显道曰 :“某今在唐参赞军机,待以上宾之礼 。”通勃然变色而起曰 :“世民是吾仇人也!吾事隋,汝事唐,各事其主。昔日为昆仲,今日乃仇仇也,不必多说,烦请出关 。”显道欲开言,通已自去了。军士忙催赶出关外,回头看见通倚于木栏杆上,显道指而言曰 :“贤弟何薄情而忘义也?”通应曰 :“法度如此,我之为人,兄所知也。我受国厚恩,今日之事,但有必死耳,不须再说。回见世民,便叫来攻,吾不为惧 。”显道见说,便人回报世民,世民曰 :“汝曾以天命并势利说之否?”显道曰 :“屈突通不待开言,而便绝之 。”世民曰 :“汝可再往,就关前大叫而说之 。”显道又往,立马于关下,大叫曰 :“贤弟听吾忠言,汝以一孤关欲拒数万之众,不亦愚乎?关破身亡,无[济][于]
  事,不顺大唐而屈膝他人,乃不识天命、不辨清浊,贤弟细思之 。”屈突通拈弓在手,指显道而言曰 :“前言已定,不必再说。我便识兄,箭不识兄也,可速退 。”显道回见世民,言通如此。世民大怒曰 :“匹夫焉敢如此!以我无攻城之策耳。量潼关此样城池,便满屯军马,安能拒我哉!传下号令,可速攻之 !” 通在关内,见四面攻急,相持日久,粮食又缺,终是势穷难守。又闻长安不守,家属皆为李渊所掳,乃留桑显和镇守潼关,一夜引兵众趋洛阳求救於越王。桑显和知越王被李密围逼,势亦不久,次日即将潼关来献。刘文静乃使首将窦琮与显和追之。及于稠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