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淫肌体,故为瘾疹;气强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故为水;风气并强,两相搏击,而水
液从之,则为风水;汗之则风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若恶风者表虚也,不恶风
而小便通利者,以上焦有寒不能约束津液,故其口多涎也。
@@@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
起状,其颈脉动,时时,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注】
此承上条详申风水之证脉也。寸口脉沉而滑,中有水气之诊也;面目肿大,中有水气
之证也。有寒者,其脉沉迟,则为石水也。有热者,其脉沉滑,名曰风水也;视其人
之目胞上微拥似蚕,如新卧起之状,人迎颈脉动甚,时,按其肿之手足,陷而不起
者,皆风水之证也。
【集注】
赵良曰:『内经』云:脉沉曰水,脉滑曰风,面肿曰风,目肿如新卧起之状曰水,颈
脉动,喘曰水。又肾风者,面跗庞然,少气时热,其有跗肿者,亦曰本于肾,名风
水。皆出『内经』也。
程林曰:沉者就下之性,滑者流衍之象,故沉滑者,中有水也。面肿曰风,风郁于经
则热,故面跗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内经』曰:诸有水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
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颈脉人迎脉也
,水邪干土,则颈脉动,水之本在肾,水之标在肺,故时时也。以手按其腹,随手
而起,此属水胀,如按水囊者,必随手而起。今风水搏于手足,跗属肌肉之间,按而
散之,猝不能聚,故陷下而不起也。
@@@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注】
此承上条风水,详申其证,以明其治也。风水之病,外风内水也。脉浮恶风者风也,
身重肿者水也。汗出表虚,故用防己黄耆汤,固表以散风水也。若腹痛加芍药、甘草
以调中也。



<目录>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篇名>防己黄耆汤方

属性:(见湿病中)
@@@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
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
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而喘,不渴者
,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按】
脾胀之「脾」字,当是「肺」字,是传写之□。发汗即愈之下,当有前条「越婢加术
汤主之」七字。
【注】
此又详申风水、皮水、黄汗、肺胀四证之治法也。太阳病,谓头痛发热恶风也。脉浮
而紧,似伤寒也,伤寒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面目浮肿,其人不渴
,非伤寒也,乃风水也,发汗汗出即愈也。若愈后而恶寒者,此为过于发汗,极虚得
之,当补表阳,自可愈也。有是证渴而不恶寒,似传里也,但跗浮肿,其腹如豉,乃
皮水也。有是证胸中窒反聚痛,不能食,暮躁不得卧,似里实也;但身肿而冷,麻木
如痹,此为欲作黄汗也。痛在骨节,似伤寒也,但其状如水肿,喘不渴,此为肺胀
也。以上四证,皆初病皮毛,状类伤寒,故均以越婢加术汤主之,发汗即愈也。若渴
而下利,小便数者,则津液已夺,故不可发汗也。
【集注】
赵良曰:脾胀恐是「肺」字之误。『灵枢经』云:肺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也

魏荔彤曰:其状如肿者,按其手足,未至陷而不起,故曰如肿,似肿而实非肿也。
尤怡曰:太阳有寒则脉紧,骨疼有湿则脉濡,身重有风则脉浮、体酸,此明辨也。今
得伤寒脉,而骨节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即非伤寒,乃风水外胜也。风水在表而非里
,故不渴,风固当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气盛而实者,汗之
乃愈,不然则其表益虚,风水虽解,而恶寒转增矣,故曰: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
之。若其渴而不恶寒者,则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为较深矣
,其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周痹者,寒湿痹其阳也,皮水为水气淫于肤也。胸中窒
不能食者,寒袭于外,而气窒于中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热为寒郁,而寒甚于
暮也,寒湿外淫,必流关节,故曰: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其而喘不渴者,水寒伤
肺,气攻于表,有如肿病,而实同皮水,故曰:发汗则愈。然而诸病若渴而下利,小
便数者,则不可谓水气当汗而概发之也。仲景丁宁之意,岂非虑人之津液先亡也哉!
或问:风水外证骨节疼,此云骨节反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