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桂枝,
麻黄汤, 大汗出遂漏不止, 是阳亡于外, 急当救阳, 故用桂枝加附子
汤.要知发汗之剂, 用桂枝不当, 则阳陷于里者多; 用麻黄不当, 则
阳亡于外者多. 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 故虽汗大出, 而元府尚能
自闭, 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属性: 发汗病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此方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 ( 炙 ) 二两 附子 ( 炮去皮, 破八片 ) 一枚, 右
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 发汗病解而反恶寒, 比未汗时更甚, 其阳虚可知矣
.夫太阳, 少阴为表里, 太阳之病, 本由少阴之虚, 不能藏精而为阳
之守也. 今恶寒反见于发汗病解后, 是寒邪已从汗解, 太阳阳虚不能
卫外而为阴之使也 , 则阳亡之兆已见于此. 若仍以桂枝汤攻表, 非
以扶阳反以亡阳也. 故以芍药收少阴之精气, 甘草缓阴邪之上行, 附
子补坎宫之少火, 但使肾中元阳得位, 在表之虚阳恶寒自解耳.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桂枝甘草汤

属性: 治发汗过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者.
桂枝四两 甘草 ( 炙 ) 二两, 右二味, 水三升, 煮取一升, 顿服.
【集注】柯琴曰: 汗出多, 则心液虚, 中气馁, 故悸. 叉手自冒, 则
外有所卫, 得按则内有所根据, 如此不堪之状, 望之而知其虚矣. 桂枝
本营分药, 得麻黄, 则令营气外发而为汗, 从辛也; 得芍药, 则收敛
营气而止汗, 从酸也; 得甘草, 则补中气而养血, 从甘也. 故此方以
桂枝为君, 独任甘草为佐, 以补阳气生心液. 甘温相得, 斯气血和而
悸自平. 不须附子者, 以汗虽多而未至于阳亡. 不须芍药者, 以汗已
止而嫌其阴敛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属性: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桂枝加芍药汤

属性: 于桂枝汤方内, 更加芍药三两, 随前共六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桂枝加大黄汤

属性: 即桂枝加芍药汤方内, 更加大黄一两
【集注】柯琴曰: 腹痛为太阴, 阳明俱有之证, 然位同而职异. 太阴
主出, 太阴病则腐秽之出不痢, 故满而时痛; 阳明主内, 阳明病则腐
秽燥而不行, 故大实而痛; 大实痛是阳明病, 不是太阴病. 仲景因表
证未解, 阳邪已陷入于太阴, 故倍芍药以益脾调中, 而除腹满时痛,
此用阴和阳法也. 若表邪未解, 而阳邪陷入于阳明, 则加大黄以润胃
通结, 而除其大实痛, 此双解表里法也. 凡妄下必伤胃气, 胃气虚则
阳邪袭阴, 故转属太阴; 胃液涸则两阳相搏, 故转属阳明. 属太阴则
腹满时痛而不实, 阴道虚也; 属阳明则腹满大实而痛, 阳道实也. 满
而时痛, 是下痢之兆, 大实而痛, 是燥屎之征. 故倍加芍药, 小变建
中之剂, 稍加大黄, 微示调胃之方.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小建中汤

属性: 治伤寒表未解, 或心悸而烦, 或腹中急痛, 而脉阳涩阴弦者.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 ( 切 ) 三两 甘草二两 胶饴一斤 大
枣( 擘 ) 十二枚,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 纳胶饴,
更上火消解, 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 以甜故也.
【注】是方也, 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 名曰小建中, 谓小小创建中
气,以中虽已虚, 表尚未和, 不敢大补也. 故以桂枝汤仍和营卫. 倍
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 而不啜稀粥温服令汗, 盖其意重在中虚, 而不
在伤寒之表也. 中虚创建, 营卫自和, 津液可生, 汗出乃解, 烦悸可
除矣. 伤寒浮得脉涩, 营卫不足也, 沉得脉弦, 木入土中也. 营卫不
足则表虚, 木入土中则里急, 表虚里急, 故亦以此汤主治也. 呕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