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恰似(必仄,粘。)春风相欺得,(古句)夜来吹折数枝花。

绝句同与律诗,一首之中必参以二律句。而上、下句相接处,犹当粘而不粘,粘第二字者,四、六可勿论:不粘,则四、六非论不可。

○赵谱

五言律诗

赵氏律谱,声调精究极殊,兹仍其旧,以备参考。

△《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 杜枚

野店正(宜平反仄)分泊,茧蚕初(宜仄而平,第一字仄,第三字必平。)引丝。(第三字救上句,亦可不救,二句律句中构。)行人碧(宜平而仄)溪(宜仄而平)渡,(构句。第四字平,第三字断断用仄,今人不论者非。)系马绿杨枝。(不对格而实对)苒苒迹始去,(五字俱仄,中有入声字,妙。)悠悠心(此句必平,求上句。)所期。(此必不可不救。因上句第三字、第四字皆当平而反仄,必以第三字平声救之,否则落调矣。上句仄仄平仄仄,亦同。)秋山念君别,(同第三句惆怅桂花时。)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构句起。)小园花(此字构救)乱飞。(此二字同前第五、第六句。)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同起句)眼(此字仄,)妙穿仍欲归。(同次句)芳心向春尽,(同前第三句、第七句。)所得是沾衣。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有二平也。

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一语误之也。

七言不过于五言上加平平、仄仄耳。拗处总在第五、第六字上。七言之五、六字,即五言之三、四字,可以类推。

起句第二字仄、第四字平者,如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平,俱可。若平仄平仄仄,则古诗句矣。

起句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

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联,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联则必不容不严矣。

△《月夜》 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拗句)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拗句)双照泪痕乾。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拗句)垣(平)暮,啾啾栖(平)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拗句)数问夜如何。

△《送远》(拗体,赵《谱》误入。) 杜甫

带甲满天地,(拗句)胡为君(平)远行。亲朋尽(可仄)一哭,鞍马去孤城。(四句与前起首四句同调。)草木岁月晚,(五字仄,木、月二字入声,妙。五仄,无一入声字在内,依然无调也。)关河霜(此字必平)雪清。别离已昨日,(拗句中唐后无。)因见古人情。

△《登裴秀才小台作》 王维

端居不出产,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落日”下三句皆拗。)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平声)门莫上关。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四仄)往来成(平)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丰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广陵逢薛八》 孟浩然

士有不得志,(五仄)楼栖吴(必平)楚间。广陵相遇罢,彭蠡泛舟还。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

与前谱合看,尽之矣。

七言律诗

△《望岳》 杜甫

西岳峻峭竦处尊,诸罗立如儿孙。(拗句)安得仙人九节仗,(安得两字不粘。)拄到玉女洗头盆。(拗句)车箱入谷无多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前四句拗,后四句谐,正体也。拗律上、下句亦须带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起句即拗,今俗云必拗第三字方可,误也。)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所思》 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同上。)谪官樽酒定常开。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观字仄,眠字必平。此救上句,亦救本句。)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平使来。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第七句本是正粘,因第五句不粘,此句亦不粘矣。)

此种诗不可不学,不可专学,不学则无格,专学则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