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余年;一改寺观为工艺局,收留僧道,养而兼教,分为三等:年三十至四十者,学习力作工艺;四十至五十者,力不及学,令作细巧轻易手艺;五十至六十者,筋力愈衰,令作最轻最易手艺;以上三等,各因其材而从其愿,惟不得闲居无事,学至成功,力足自给,准其出院,各就生业,不能成功,不能就业,年满六十,送入养济院;所有章程,另立专条,随同刊发办理;自十五以上,三十以下,分别性质,从优教育,如聪明俊秀,曾读书识字,粗通文义者,入书院教导;勤能朴实,未经读书识字者,分派各店铺工作习业;其十五以下,无论沙弥道童,均送义塾读书;所有书院义塾章程,亦专条刊发;以上处分内,尼姑道姑除年老入养济院之外,四十岁以下,或为庸妇,或愿择配,十五岁以下,或领作养媳,均由地方官察看情形,慎重办理。
一、各僧道尼姑,无论年纪大小,自愿仍归俗家者,悉听其便,地方官派人探询,必须本人之父母、妻子、丈夫、翁姑,或房族长辈到堂认领,与本人亲供吻合者,方准具状领去;如领后仍有流落无依情事,追究认领之人。
一、各僧道尼姑无论仍归俗家及在官设养教各处,均改服俗家冠服,不得仍作释道装束,僧尼等一律蓄发。
一、各寺观私蓄银钱等货,自官查之后,该僧等不得私自移藏,听候留拨,悉充善举。
一、各寺观房屋之内,除动用诸器无干禁例,其余法事庄严音乐及僧衣僧帽,凡释道二教专用之物,均应毁弃;如民间私藏者,一律缴官,量予赏银,或自行销毁,悉听其便。
一、各寺观塑像,除土木偶彩绘书幅之应毁坏,其铜铸神佛像,由地方官解司,发钱局熔铸;如民间有供奉铜像神佛,亦令缴官给价。
一、各寺观改各项善举,以寺观之财产教养僧道,如经费有余,即可扩充,凡民间贫苦之家,无力读书习业,及老年失养妇女愿守节者,酌量兼收于养济院一项之内,并添设恤嫠善局,永以为例。
一、自宏治元年为始,天下州县不准剃度,如有民间贫苦疾老,无依无养之人,自有养济院收留,不得以看破世故擅作出家之想,或学僧道行径,或就家中焚修;嗣后凡私立教会者,以谋反治罪,擅建佛堂,受戒修行者,照邪教为首例,私藏经卷,茹素供佛者,照左道惑众例。
一、除灭邪教,先正人心,乡愚无知,狃于习俗,诽谤惊骇,在所不免;地方官酌量改革,凡乡间寺观为各项善举之所,宜派正经绅士,齿尊望重之乡耆,开设讲堂,力阐崇正辟邪之旨,该地方官随时考察,限以年月,如在限内化导有方,著为成效者,具详保举。
一、自奉文之日起,予限一个月,查明册报;即自册报之后,予限五个月,即将以上善后事宜,次第兴办;各府尹督抚查考所属办理迟速,随时奏闻,分别劝惩;其各项善举条目,发府尹督抚转饬遵照,不得逾一月以外。
负图看毕,大喜道:“如此施行,二氏安有不绝根株者耶?弟素有此志,惟嫌僧道太多,禁绝之后,无从安顿;且二千年来人心陷溺,彼教中忠臣义士未始无人,一日形格势禁,难免倔强不服,若事刑求,又伤天地之和;弟故筹思再三,迄无两尽之道。”素臣道:“二氏之所以蕃衍者,以游食之民,藉为渊薮耳;虽终身唪诵,无非假此以图衣食,猎取金银财帛耳。其实彼教宗旨,统天下僧道计之,能有几人通晓?所以难者,禁革之后,此辈无地可容,适足为患!今以寺观之所有,养还俗之僧道,哀老者得温饱以终天年,壮盛者有事业以希末路;则彼不过改换头面,并无所苦,何至起而作难?至於妖言幻术,惑骗世人,其罪本不在赦;诛其稔恶者数人,亦国家法令所宜,何伤和之有哉?试观京城内外,自除夕拿禁僧道之后,寺观中自相争夺卷逃者,日日有之,可见彼教一败,叛亡者十九,而倔强者十一也。夫卷逃之人,必舍此而适彼,今天下寺观都改善举处所,则被欲仍为僧道而不得,必挟其货财,以求为良民矣。故查明寺观财产、僧道数目之后,如彼中有畏罪自去者,地方官究之可,纵之亦可,此条尚须密行各省,令州县酌量办理,俱不宜明白宣示,以导叛亡耳!至逃出之后,或有气质刚狠,桀骜难驯者,未免啸聚为乱,此又宜责成州县严查保甲,不愿留者,善为遣发,愿留者,安顿营生,无力者,收养教习,不分畛域,节节防闲,自无他患!”负图击节叹赏道:“公相筹画至此,可谓算无遗策!即此一事,吾知天下僧道皆乐遵归儒之路,而佛、老之焰,永不复炽矣!”素臣道:“弟意非但中国,倘海外亦能除灭净尽,方是永不复炽之根原也。”
负图出府已晚。素臣次日进阁,舍人等已将章程缮齐,监封发出。礼部亦於是日咨行各省。素臣展阅各理刑衙门录送僧道口供,见有天竺僧法雨在内,细阅供词,恰未夸张自己焚修功德,但云幼习举业,因贫舍身吴山七宝寺,文诗知名当道,荐为法喜寺知客;旋掌监院云云。素臣顿忆前事,知其结习未忘,不若趁此收入门墙,俾作归儒领袖;因地择人,最为两得。因吩咐文麟具稿,咨取法雨出监,送入府中,商议一切。一面传神乐观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