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以上两章,章四句。首句第五字皆平,第三句第五字皆仄,成一章法。

古诗自两汉至魏晋间,不拘句法,故五仄五平相连成句,数见不鲜。至宋中叶,渐涉声调,四平者必间以仄,四仄者必间以平。五平五仄之句,惟拟古之作尚仍其旧耳。

何用叙我心,(平)遗思致款诚。宝钗好耀首,(仄)明镜可监形。芳香去垢秽,(仄)素琴有清声。

诗人感木瓜,(平)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仄)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仄)贵用我情。

后两章以六句成章。但古诗意转调变,下章与上章往往相反者甚多,是在读者神而明之可矣。

△《翠鸟》 蔡邕

庭陬有若榴,(平)绿叶含丹荣。翠鸟时来集,(仄)振翼修形容。回顾生碧色,(仄)动摇扬缥青。(转调)。幸脱虞人机,(平)得亲君子庭。驯心托君素,(仄)雌雄保百龄。

此首章法同前,但先后略变耳。

△《铜雀园诗》 魏文

朝游高台观,(仄)夕宴华池阴。大酋奉甘醪,(平)狩人献嘉禽。(一解)

齐倡发东舞,秦筝奏西音。有客从南来,为我弹清琴。(二解)

五音纷繁会,附者激微吟。淫鱼乘波听,踊跃自微吟。(三解)

飞鸟翻翔舞,悲鸣集北林。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四解)

清角岂不妙,德薄所不任。大哉子野言,弭弦且自禁。(五解)

古人句法,大抵一句之中三平两仄,或三仄两平,上下句平仄对照为多。建安、黄初以后成为通例矣。而其章法又为齐梁所本,与齐梁一体,互参可也。

古诗调随意转,一篇之中,决不可失。然转有明暗之别。明转者,上句第五字落平也;暗转者,上章与下章之调互换相反,如陈思《箜篌行》是也。

△《箜篌行》 曹植

置酒高殿上,(仄)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一章)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妪。(二章)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年寿,宾奉万年酬。(三章)

久要不可忘,(平)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四章)

盛时不再来,(平)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五章)

此章与前章同调。但其转处落平两句,与上章句法不同,亦所以别调。

△《古风》 李白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鬣髻蔽青天,何由都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又 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仄转)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蚬,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此篇上入古,下旬律,亦是一体。

△《秦越人洞中咏》 于鹄

扁鹊得仙处,(仄)传是西南峰。年年山下人,(平)长见骑白龙。洞门黑无底,(仄)日夜惟雷风。清斋将入时平戴星兼抱松。石迳阴且寒,(平,转调)。地响知远钟。似行山林外,(仄)闻叶履声重。低碍更俯身,(平)渐远昼夜同。时时白蝙蝠,(仄)飞入茅衣中。行久路转窄,(仄,转调。)静闻水淙淙。但愿逢一人,(平)自得朝天宫。

此首凡三转,故调三变。其结处与起处相互照也。赵秋谷《声调谱》于“年年山下人”句注曰:“下句是律,上句第五字必平。”误人甚矣。实则古诗无律,无所谓古句也,亦无所谓粘与不粘也。渔洋云:“古调句中第二字上下不粘”者,亦误也。盖古人声调有何成见,虽齐梁间诗,亦未必注意及此,何况汉魏之间哉。且唐人中如王湾、包融、张宣明、张说、周希寂、羊士谔、岑参、王维、孟浩然等,五言古诗,有上下全粘如律诗者,有粘有不粘者,句法亦古、律迭见。两家之说,不攻自破。盖五言不粘者,汉魏古诗也;有粘有不粘者,齐粱也;上下全粘者,初唐也,虽意转而体仍不变也。齐梁则或四或六,随意而变者也。作者但能避去律句,上下平仄相对,可矣。(律句如平平仄平仄,四子句也。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皆拘句,与古句同用者不妨。)而齐梁一体,则转宜律句。多杂古句,便非齐梁。盖唐人于齐梁,无一用古句者。然律而又异于律,与初唐古诗不同。初唐古诗,虽上下相粘而平匀。上句第五字皆落仄,无用平韵者,且古句、律句互参者也。

○齐梁体

齐梁一体,乃唐人采齐粱乐府而成,声调律而独以对偶为工者也。然上下不粘,以律句入古调,与初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