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给事中,复坐免为庶人。成帝即位,更名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领护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时王氏用事,外戚贵盛,尝谓陈汤曰:“灾异如此,而外戚日盛,其渐必危。刘氏身为宗室遗老,吾而不言孰当言者?”遂连上封事极谏,言多痛切。天子召见向,意深善之,不能用也,以为中垒校尉。年七十二卒。卒后十三岁,而王氏代汉。与屈原并系社稷轻重,忠精感慨,发于志诚。故《九叹》质余于文,情见乎辞。方之二王,斯为高古。少子歆,字子骏,比于王莽,设图谶作符命,封红休侯。莽纂位,歆为国师。甄寻之变,为莽所杀,亲党连及,死者数百人。歆善文学,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词赋流传止三数篇,然《遂初》、《甘泉》,父子堪媲美也。

△淮南小山
小山,淮南客也,昔淮南王刘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小雅》、《大雅》也。《列仙傅》:“小山乃八公中之一人,悯伤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人,似若仙者。虽身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章其志。辞采佚丽,实师《九歌》。汉人《楚辞》,自当以此为首屈。即参之宋玉、景差之间,亦足并驾方轨也已”。

△王逸
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也。天初中,举上计吏,为校书郎,著《楚辞章句》及《九思》行于世。然辞藻音节实不逮古人远甚。其杂文二十一篇,汉诗百二十三篇,今止存《琴思楚歌》一篇。文帝时,赵王等自伤怨,作歌往往同乎骚体。其后有息夫躬之《绝命辞》,梁竦之《悼骚文》并著见《汉书》。而扬雄独为《反离骚》以自广,文皆可诵,《楚辞》不录,盖寓褒贬于章句间。譬之薰获之臭。不可以同器也。然证之书传,淮南小山,彼何人哉?

诗有三义:曰“比”、曰“兴”、曰“赋”。“比”者,以物比事也。“兴”者,因物起兴也。“赋”者,敷陈事物也。昔禹分九州,铸九鼎,随赋定贡,非必尽敛所有也。欲以知诸侯四方之事物民风,故岁一敷陈焉,此其义也。少时读《子虚》、《长杨》、《两京》、《二都》,敷陈方物,窃怪之,未以为好也。继而顾名思义,始得其体。夫既曰“赋”矣,则“比”、“兴”固无与也。六朝、唐赋乃与古戾。古者,诗赋同科,赋即诗也。即《离骚》、《九歌》、颂、箴、铭、诛亦无非诗也,一短章,一长歌而已。汉兴,承战国苟、屈、宋、景之后,率以词、赋、颂、箴、铭、诔相尚。间多韵文,如《七发》、《说难》、《龟策》、《易林》、序传之属,其最著者也。故诗篇寥落,盖“四诗。《雅颂》之外,惟《国风》采自里巷,所以观诸侯之民风良窳也。五言自《古诗十九首》作,而后有苏李《河梁》始稍稍为之,至汉末乃大盛。于是诗、赋、楚辞、颂、箴、铭、诔诸体分矣。今者就诗言诗,诗之外非所及,故略不复详,而两汉诗传者人各三数篇,今列之于后,将以见诗之逗变云尔。

△枚乘
乘,字叔,淮阴人也。为吴王濞郎中,与邹阳、严忌、司马文园齐名,以词赋称。吴王怨望,谋为乱,乘奏书力谏,不听。汉平七国,景帝召拜为弘农都尉,以病去官,复游梁。辞赋称最,孝王薨,归老淮阴。武帝自为太子时,慕其名,及即位,以安车薄轮徵乘,道死。篇章散佚,传者惟《谏吴王书》、《七发》两篇。孽子阜字少孺,初事梁,遇罪,会赦,上书自陈。武帝拜为郎,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以故得蝶黩贵幸。比东方朔、郭舍人为赋捷而多,相如迟工故少,而善于阜,皋亦自谓不如也。文百余篇今皆不传,《古诗十九首》体格颇非一致,间有似建安之后者,然词清而润,丽而有则,又非黄初诸子所及,《文选》不著姓名,内“西北有高楼”九首,或云是枚乘所作,存疑而已。

△苏武 李陵
武,字子卿,杜陵人。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下士,武帝以为有父广风。累将兵深入匈奴,匈奴多十倍于堕,数十合,矢尽援绝,死不可,乃降。单于壮之,妻以女,立为后校王。汉闻之,没其家,妻子皆为戮。天汉元年,且鞮侯新立为单于,佯结好于汉。尽归汉使,武帝乃以栘中既监苏武为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既至不得当,欲自杀,气绝半日复苏,幽大窖中,更徙北海上。掘野鼠,取草实为食,杖节牧羊,二十年始得归。初武与陵俱为侍中,匈奴使陵说降之,卒不屈。将归,陵置酒为别,其诗皆当时所作,情真义挚,哀而不伤,辞旨自然,不假雕饰。两汉以还,泯然无闻矣。

△傅毅
毅,字武仲,扶风茂陵人。少博学,永平中,于平陵习章句,作《迪志诗》,又作《七激》为讽。建初中,肃宗以为兰台令,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以明帝庙颂未立,乃依《清庙诗》作《显宗颂》十篇奏之。由是文雅显于朝廷。马防请为军司马,及马氏败免,归窦宪,复以为司马。时崔驷为主薄,班固为中护军,宪府文章之盛,冠